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成本与收益分析
2011-12-29杨波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随着教育费用逐年攀升、大学的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逐年严峻,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付出成本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收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缓慢、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发生变化以及个人盲目追求教育过度投资、择业观不理性是造成个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收益下降的原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个人成本 个人收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越来越成为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先决条件。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在提高个人能力、技能、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到21世纪初,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随着教育费用逐年攀升、大学的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接受高等教育似乎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良好的回报。由此,引发出很多思考:个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收益是否在下降?什么原因阻碍了高等教育产出效益?本文将回答上述问题。
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计量
成本计量。我国的教育成本研究是在国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袁连生教授在《教育成本计量探讨》(2000)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成本的概念。他从财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角度探讨了教育成本的内涵,界定更加科学规范,对教育成本的内涵体系建立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出不同的主体。个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的成本分为可货币化成本和不可货币化成本两部分,可货币化成本包括学费、因上学损失的薪金收入等,不可货币化成本包括投入时间、因上学放弃的机会和娱乐、学习压力等。
收益计量。教育收益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减少犯罪、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科技发展等,而个人收益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属得到的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收益。个人收益又可以分为可以货币化的外部收益和不可以货币化的内部收益。外部收益是教育给教育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带来的可货币化的收益,常表现为工资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以及进而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福利的改善;而不可货币化的内部收益,包括教育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精神上和社会地位上的改进等。
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前后的薪资变化分析
为了简化研究过程,本研究只关注个人的可货币化收益,并以学费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毕业后的薪资涨幅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产出。本文主要关注外部收益。
数据来源。2009年初,中华英才网联合国内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太和顾问制作了《六大行业应届生平均起点薪酬调查报告》,该报告根据500家企业为新员工提供的入职薪酬编制而成。本文选取整车制造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房地产行业、高科技软件行业的毕业生起点薪酬作为分析数据。
研究过程。据调查,现在大学普通专业本科的学费比十年前涨了六、七倍,每学年通常为5000元左右,一些如艺术类的特殊专业,每年的学费则普遍在1万元以上。2007年,全国17所高校首批试点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经过几年的摸索调整,研究生收费模式也日渐清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自费研究生学费自理,无国家助学金,也不享受公费医疗,通常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在每年8000~10000元之间,学制在2~3年之间。
为了简化研究过程,本文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仅计算接受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的收益净现值。假设本科生的学费为5000元/年;硕士研究生的学费为8000元/年,学制为3年,即接受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学费成本为24000元。年收入增加值=(高一级学历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低一级学历毕业生的起点月薪)×12,投资回收期=(学费成本+接受教育期间损失的薪金收入)/年收入增加值。
结果分析。从分析数据来看(此处省略薪酬报告以及分析过程),专升本以及攻读硕士学位带来的收益并不高。以薪资增加值来看,本科生比专科生的年薪仅高8513元,而本科教育的平均学费就已经达到5000元/年;硕士毕业生比本科生的年薪高15171元,但是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高达8000元/年。从投资回收期来看,专科毕业生选择专升本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平均需要7.53年才能收回专升本两年学习期间的投资(包括学费和损失的薪金收入,因为即使不接受教育也会产生生活费用,故此处投入产出不包括生活费用);而一名本科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平均需要5.61年方可收回投资。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情况对于不同行业的就业者来说不尽相同。在专升本阶段,整车制造行业带来的教育回报相对较高,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年收入差额超过万元:而在房地产行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起薪点差异并不是太大。而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在房地产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起点薪资变化依然是最小的,投资回收期是最长的,3年的学费和薪资损失需要在毕业后6.62年回收。与本科生相比、沟通能力强、热情、富有激情、能吃苦的专科生更收企业青睐,尤其是销售部门的岗位,大专生甚至比本科生更适合。房地产行业代表了这样一些行业,虽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做出录用决定时更主要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由求职动机、性格、价值观、综合素质等方面决定)。这样,只要岗位层次相同,即使学历不一样,收入却可能没有什么差距。随着企业薪酬制度不断完善,“高学历未必高收入”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另外,学历的分量会因职位类别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市场营销、行政、公共关系等实践性强的岗位,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历对这些岗位薪资收入的影响就相应减小。
总之,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带来的经济回报降低了;第二,高等教育的成本在不断提升;第三,高等教育给个人带来的收益在各行业、各职位类别是不尽相同的。
个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收益下降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体制层面。一、高校扩招幅度过大。如果说扩招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那招生和毕业人数同比扩张意味着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宽进宽出”的模式。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影响了大学新生的生源质量,学生迈入高等教育门槛的努力成本降低,却面对毕业后就业机会减少的困难。同时,与扩招的速度相比,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提升缓慢。二、学费制度改革。自199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普遍实行成本补偿制度以来,学费收入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1990年的0.5%增加到1998年的13.4%,又增加到2002年的27%。学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学生的资助相对滞后,使得居民的支付能力受到挑战。过去十年,中国大学生的人数增加了5倍。在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增加了18倍,而政府部分的投入只增长了3.5倍。三、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首先,实用型人才供给低于市场需求。发达国家大多是借助于高职高专层次的短期高等教育大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的。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在高教层次结构中的比例总体偏低。其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2~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市场供需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高等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新技术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充分、及时的体现,导致了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相比存在差距。就教学内容来看,仍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所主宰,教学内容具有超稳定性和单一性的显著特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就教学方法而言,大多数仍停留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和动口不动手的阶段上,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不多。
用人单位层面。随着用人单位管理水平提升,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了日益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制度。从入职门槛来看,学历不再是唯一的敲门砖;再从薪酬制度来看,目前企业采用的定薪原则大致有三种:以岗位定薪酬、以绩效定薪酬、以资历定薪酬。岗位层级、绩效水平和资历高低与学历不一定成正比,因此,相同学历的员工也会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薪资收入、职业发展机会等更多地与能力、贡献挂钩,而不是与学历直接相关。
个人层面。一、不理性的过度教育投资。所谓过度教育投资,即指人们盲目追求超越自身经济能力、智力和体力的高等教育消费。教育投资在我国居民总支出中的比重很高,教育消费与收入水平严重不相适应。在中国社会中,历来有“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的思想,从而造成了重视教育的传统和为了教育不惜付出一切的心理,父母往往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加于子女身上。人们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愿或不自愿地选择了教育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二、不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就业时,绝大部分会选择大城市,选择经济实力强、待遇优厚的各类用人单位,而很少愿意选择到艰苦地区、基层就业。这种择业观导致大城市的毕业生供大于求,起点薪资不高。(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