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12-29唐学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也在农村。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把党的理论交给广大农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占领广大农村,武装农民群众,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系统工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农村建设 当代农村 健全机制 创新方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也在农村。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农村党组织及广大党员通过必要的组织和适当的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交给广大农民群众,并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政治保证
  一是加强县级党委的统筹协调。在我国现行执政层级中,县级党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城乡结合的重要作用。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省、市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以县为单位,突出县级党委的统筹协调;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县委书记负总责,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并统筹抽调全县的理论工作力量,组建工作班子,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相应成立工作机构,配备人员具体抓;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制定相关制度,确保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统筹安排全县性的重大理论宣传活动,包括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巡回演讲等,统一印发有关学习资料,确保学习内容的权威性、正确性、时效性。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党组织在推进理论大众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把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打造成政治素质较高、理论素养较高、组织能力较强、宣讲能力较强的战斗团队;要注重抓好农村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和学习建设,确保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以正确的思想影响群众;要把推进理论大众化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党课制度、完善“三课两会”制度;要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确保党的理论与思想的领导地位,巩固农村政权的基础和根基;要积极吸收农村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保证党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三是党员干V/KpQ0PsWMIRQPl9mmAZKA==部带头。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避免不到位、形式化,领导带头抓、带头讲、带头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作为党组织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抓好经常性学习。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的表率,还要做实践的表率,要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农村各项工作,为农民群众传授方法,做好样板。特别是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形象来增强农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创新学习方式。要充分结合农村人员居住分散,难以组织的现实情况,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的力量,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既要坚持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中心组学习方式,安排相应的集中学习时间,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学习,方便大家讨论和交流心得体会,也要督促干部、党员带头加强自学能力,以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学习相交叉。采取与实用技术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方式,吸引听众,融入理论知识讲解的方法,从而增强理论学习效果。书本学习与传媒学习相联接。既要利用文件、书报、杂志等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通过音像资料、互联网络等形象化的辅助,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广大群众学习理论的兴趣。
  创新宣传方式。根据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与方法。建立农民书屋,让农民通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发放图文并茂的理论宣传资料,增强理论知识的可读性与可感性,吸引群众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制作光盘、影碟等理论宣传音像作品,提高农民的兴趣;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农民观看相关的远程教育节目,制作课件给村民观看学习;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等形式传送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交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以文艺表演的方式传播理论知识;加强人际间的宣传,让先富起来的人、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与外界接触多、见闻广的人去宣传教育影响其周围人,尤其要注重乡村干部和产业带头人的宣传影响作用。
  创新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农民群众分批次学习培训,加强指导,并提出细则性的要求。具体而言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做到突击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既加强对广大干群的理想信念教育,又提高他们对理论的整体把握能力;二是理论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既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又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三是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既开展长期性、连续性的培训,也开展专项、专题性的短期培训,保持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四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既可以召集基层党员干部和中青骨干定期到上一级的党校或高校进行理论学习,也可在基层设立理论学习示范基地,由专家进行理论讲解与教育,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扩大理论的覆盖面。
  创新教育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言传身教,而且主张身教重于言教。推进理论大众化尤其要坚持正面教育,注重用先进典型引路,坚持以先进典型、正面内容宣传为主,用农民身边典型的人、物、事宣传教育群众。用先进的人物弘扬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激发先进思想,对理论学习的典型人物予以表彰,“扬善惩恶”。组织系列报道,深入宣传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规范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通过评先、评优等活动来树立农民身边的能够接触的典型,加强正面人物的宣传,从而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引起群众的共鸣,达到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持久
  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都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自上而下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职责分工,抓好分级管理,形成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各级党委领导(以县为主),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党校、教育、文化、共青团等党政群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积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有关工作落实到位。
  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调研机制。基层干部要密切关注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时刻关心民众疾苦,深入农民群众中间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经常性的专题调查与典型性的专项调查,深入了解农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变化的最新实际情况,了解农村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新态势,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便检验前阶段理论宣教工作的成效与失误,更好地制定宣讲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宣讲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建立多方联动的监督保障机制。各级党委要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主题,规定相对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成效;建立监督测评制度,要确切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抽查宣教工作的实施状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宣教的策略方法,纠正宣教工作中的不足;提供必要的经费资金保障,可以考虑列入党费支出范围,或设立专项基金,接受党员捐赠,并做到专款专用;积极构建大众平台和宣传载体,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讲、传播方式方法,拓展宣教形式和途径。
  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做出具体的细则规定,尽量采用量化指标,确保考评工作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根据考评细则,采取个人述学、群众评学、组织考学等方式,结合中心组学习、干部考核、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年终工作总结,对学习运用理论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要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既在整体层面上提出共性要求,又从个体实际情况出发,区分层次,分别对待,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和静态化,确保考评的质量和效果,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功评奖、晋职晋级的指标要求和重要依据。(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