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12-29刘英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在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前提,准确把握其重要意义是关键,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问题是依据,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和在创新中进行新的实践是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内涵 实践 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发展。我国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必然面临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以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前提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就得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的环境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矢”来射中国问题的“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毛泽东谈到: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②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使它在中国实践中发挥作用并解决中国问题,首先要能够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并转化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得以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关键
  只有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意义,才会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就会放弃、否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这一系列的成果和巨大的变化足以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今天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和运用并成功解决中国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科学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世情、国情、党情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所以能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在不同时期遇到的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只有准确把握所遇到的新变化新问题,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矢”来射中国问题的“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临全球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都相继出现问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准确把握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社会主义很快走出困境,发展成为今天举世瞩目的东方大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准确把握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发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课题,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解决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③。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兼顾好各方面的发展和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中国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新课题,进而提出了解决新时期、新阶段、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历史已经有力地证明: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党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依据。
  实践和创新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词
  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和发展理论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发展,新的理论又指导新的实践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以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须以变化了的条件为转移,与新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既推动事物的发展,又推进理论的不断创新,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就会步入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导致失败。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取得胜利。所以只有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群众路线。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要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一切为了群众,理论成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不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新的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就能够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排除“左”和右的干扰。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结合中国实际,这是解决中国问题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否定马克思主义,要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左”就是急躁冒进,右就是保守落后,其实质都是不实事求是,都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不断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者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