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丹南方省会朱巴
2011-12-29黄培昭
世界知识 2011年3期
苏丹公投结束后,南方公投委员会将于2月6日公布初步结果,若各方无异议,公投委将把初步结果提交喀土穆,在喀土穆的苏丹中央政府将于2月14日宣布最终结果。
亲历公投
1月15日是苏丹公投的结束日,这一天下午3时30分,笔者来到苏丹南方公投委员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只见那里已经坐满了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负责监督苏丹公投的观察员以及世界各地的记者,偌大的大厅一时间竟显得十分拥挤。
南方公投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哈立勒·易卜拉欣通报了苏丹南方公投的最新情况。他介绍说,15日当天的统计数字尚未统计出来,截至1月14日,投票率达到83%,其中苏丹南部共有注册选民3755000人,已经投票人数3135000人,苏丹北部共有注册选民116850人,投票人数62000人。
易卜拉欣的话刚一结束,现场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以及阿拉伯妇女表示喜悦时所特有的颤舌声。易J、拉欣接着介绍说,苏丹公投结束后,南方公投委员会将于2月6日公布初步结果,其后,将进入为期三天的上诉期,任何人对结果有异议可向公投委员会或法院起诉。待上诉期结束后,若各方对结果无异议,公投委将把初步结果提交喀土穆,在喀土穆的苏丹中央政府将于2月14日宣布最终结果。
当天,除了参加新闻发布会,笔者还去了多个投票站,发现前来投票的人已经为数寥寥,因为多数人在这之前的几天,尤其是开始时的1月9日,就投下了庄严的一票。这时,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准备搞各种庆贺活动了。
不过,在苏丹南方著名的高等学府朱巴大学里的投票站,我还是看到了一些学生在投票。一位名叫米尔德法的女生说她投了支持独立的票,因为她希望朱巴成为未来国家的首都。在南方前领导人加朗墓附近的一处投票站,一位看上去还不到20岁的年轻妈妈抱着她一岁左右的孩子在投票,当我把相机对准她时,她先是不好意思,接着就伸出手里的票,显得很是配合。年轻妈妈说,她也投的是赞成票。
在返回饭店的路上,笔者还碰到了几名到那里负责监督选举的联合国官员,一名名叫史密斯的官员告诉我,他们一直在现场对投票活动进行监督,对选民积极参与公投感到高兴,同时,他们对苏丹政府对这次公投的重视以及组织工作感到满意,尤其是,南方政府的组织井然有序,出乎人们的想像,表现出了很强的执政能力。
事实上,联合国此前已经于1月13日发表声明,确认苏丹南部公投合法、有效,对公投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表示满意,并希望能够和平透明地展开计票工作。联合国这次对苏丹公投极其重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并派遣了赴苏丹公投监督小组。
同样是1月15日,在有争议的南北交界之地阿卜耶伊,几天前发生的暴力流血冲突事件得到了平息。公投以来,阿卜耶伊的米塞里亚部落(亲北方)与丁卡·恩古克部落(亲南方)不断发生冲突,共造成近40人死亡,上百人受伤。联合国敦促双方停止冲突,为公投创造积极气氛。
此外,由美国前总统卡特带队的美国观察团也在1月13日强调,苏丹公投投票结果已达到60%投票率这一公投有效的门槛。卡特认为,苏丹这次公投,在投票过程与选民自由上,均达到了国际标准。
美国对苏丹公投异常积极,因为在关乎选举、公投等问题上,美国向来如此。美国认为这些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志性事件,因此总是公开进行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公投开始的1月9日再次为苏丹的公投加油说,如果公投得以平静进行,美国将改善与喀土穆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将苏丹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删除。
1月16日,笔者从朱巴赶赴苏丹首都喀土穆。在喀土穆,人们对公投并不积极,不过,喀土穆的居民已经准备接受南方独立的现实。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苏丹总统巴希尔在14日历史性地第一次说,多年来,南方一直是苏丹政府的“一个负担”。苏丹媒体认为,这是总统在为南方公投后从国家分裂出去预做舆论上的铺垫。
1月16日,苏丹南方的《朱巴邮报》和《市民报》等报刊,都对公投结果表示祝贺,对世界上将诞生新的国家感到欢欣鼓舞。而北方的《公共观点报》等则认为公投反映的只是苏丹南方居民的民意。
据称,在参加公投的人中,高达95%的人都选择了独立。看来,苏丹南部很可能成为联合国第193个成员国,非洲第55个独立国家了。除非,在未来六个月的过渡期内,南方与北方协调和谈判的结果是前者愿意与后者建立一个邦联,不过,相比较而言,这种可能性较小。
走进朱巴
因为没有直航,笔者是从埃及首都开罗取道苏丹首都喀土穆,再到苏丹南方省会朱巴的。喀土穆到朱巴的空中飞行时间,与开罗到喀土穆的空中飞机时间,居然完全一样,都是两个半小时左右。由此可以想像,朱巴多么遥远。
对中国读者来说,朱巴几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苏丹公投,使朱巴一下子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许它很少能够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在飞机上,笔者好奇地一路观瞧。飞机快落地时,从窗户往下看,整个朱巴城破破烂烂的,几条显眼的主要路段全是土路,汽车过后尘土扬起。飞机降落后,滑跑了一段,停了下来,然后来了个大调头,开始原路返回,甚至左右道都不分,仍是刚刚降落时滑行的同一条机道。这几乎是世界上机场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了。
朱巴位于苏丹的最南部,有“南部门户”和“南方重镇”之称。不过,笔者注意到,这个重镇似乎完全是从战略地位这个角度来说的,朱巴距离苏丹南部邻国乌干达的距离,要比到本国首都喀土穆的距离近几倍。我想,如果遭到外来入侵,朱巴一旦失守,北部的城镇就完全暴露在敌军的眼皮底下,很容易被攻破。同时,朱巴扼守着苏丹南方的几个重要城镇,属于交通中心,也是苏丹南部最重要的商业之地。这些,也成就了朱巴“南方重镇”的名声。
然而,如果从城市的规模、建筑和发展程度上看,朱巴作为“南方重镇”,实在有些名不符实。在记者的镜头中,这里没有高建筑,低矮的建筑也都十分简陋,多是土房子,看上去很旧。道路很窄,从机场到市区的路倒是沥青柏油马路,但多处已经坑坑洼洼,据说建得年头并不长,再早些还是一条土路。朱巴给我的感觉,甚至连中国许多县城水平都比不上。
朱巴市内,有著名的高等学府朱巴大学,大学外观看着还行,但进去后才发现,里面完全没有大学的气氛和模样,低矮的教室,破旧的门窗,尘土飞扬的校园,与周遭郁郁葱葱的绿树和花草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其量就像是中国某个县城的一所中小学。
朱巴位于白尼罗河边上,河上有一座混凝土大桥,算得上是这里的一景了。五月大街是这里有名的街道,那里有一些不怎么像样的超市,东西都贵得吓人。出租车也贵,我出机场,打的到入住的北京朱巴饭店,老实的出租司机开口要20美元,我以为很远,结果,开车也就五六分钟就到了。
笔者的住处,虽然是无线网络,但比国内慢多了。写稿容易发稿难,发一篇稿的时间,甚至比写一篇稿子的时间还要长。不过,对此,一个名叫本杰明的超市老板告诉笔者,独立后,这里将会有新的发展,相信未来,朱巴一定会彻底改变今天的落后面貌。
中国元素在朱巴也不少。中国驻朱巴总领事李志国介绍说,2008年9月1日,中国在朱巴开设总领馆。这一回,中国政府派了由罗小光带队的15人观察团,分别赴朱巴、喀土穆和瓦乌对公投进行观察。李志国强调说,中苏关系十分稳固,南方对中国同样有深厚的感情。
北京朱巴饭店的老板是北京人李广华。他告诉笔者说,朱巴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地方。记者附言,说“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地方之一”吧,对方肯定地说“不是之一”,而是“最落后”。这位年届中年、已经在非洲各地打拼了十多年而最终在朱巴“扎根”的北京人告诉我,朱巴其实也很富,因为这里有石油资源,有钱人开高档车,而且数量还不少。在他看来,朱巴落后和穷困主要是因为两极分化严重,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等。富人富得流油,而穷人则一贫如洗。
在朱巴的中国人大约有200多人,他们中有中石油的员工,也有在这开宾馆、中医诊所的商人。而且在当地的四家中国宾馆都很有名气,当地随便一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地点。李广华说,这些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打拼闯荡都十分不易,每人都有许多故事,而他的故事,写一本书都写不完。
朱巴人对中国很友好。在出机场时,所有旅客都被要求打开行李包检查,笔者居然没有被查,就因为我说是中国人,对方兴奋地边说“萨迪克”(朋友)、“萨迪克”,边将笔者放了进来。而在离开时,因为整个机场连一个电子扫描仪都没有,所有乘客也必须接受开包安检,而当知道我是中国人,安检也简化了许多,虽然被要求打开包,但更多也只是象征性的,而前后左右,有不少西方人正在接受仔细而认真的严格检查,检查者一丝不苟,表情严肃,被检查者满头大汗,狼狈不堪。
在朱巴,除了当地人,还有大量的肯尼亚人、乌干达人、印度人等,此外,联合国工作人员也很多,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朱巴开设了不少机构,譬如联合国开发署、粮食计划署、联合国项目服务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等,不一而足。
不大可能发生内战
苏丹南方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6万(2008年),分别占全国面积和人口的1/4和1/5,南方居民多为非洲土著黑人。南方和北方在人种、民族、宗教、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差异较大。北方阿拉伯人居多,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部更接近“黑非洲”血统,居民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非洲传统宗教。
这些差异造成双方的矛盾不断尖锐化,加之外部势力各支一派,从中挑拨离间和故意使坏,苏丹南北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1955年8月,苏丹过渡政府镇压了一起南方兵变,一些南方人因之逃往邻国,自此,苏丹南方问题开始为外界关注,南北双方1955年至1972年进行了第一次内战,造成大量无辜百姓丧生。
上世纪70年代尼迈里总统执政期间,做了前人不敢做、也不愿做的事情,与南方同胞成功地签署了旨在结束内战的《亚的斯亚贝巴协议》,满足了南方人要自治、要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愿望,给了南方人以各方面与北方平等的权利,从而使世代延续的南北矛盾得到缓解,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为国家营造了一个和平轻松的建设环境。
然而,苏丹北方与南方之间的和平维系了11年,11年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尼迈里对彻底解决南方问题的思想准备不足,南方对进一步发展的利益诉求不同,更由于尼迈里政府在包括南方各省在内的全国各地普及和实施伊斯兰法,以及西方国家的染指和挑拨、煽动和利用等,南北双方矛盾终于再度激化。为确保对南方的控制,尼迈里于1982年底发布南北驻军换防命令。1983年在执行“换防”中,驻守布尔和比布尔两城的南方部队抗拒调动,尼迈里于5月16日派兵镇压。遭袭击的南方部队有的撤往埃塞俄比亚边境,有的坚守南方,开始与政府为敌,成为反政府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南方黑人军官约翰·加朗成立“苏丹人民解放军”(其政治组织是“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对抗并力图推翻中央政府。尼迈里本想压制住南方势力,结果未能如愿,南方势力被压而并不服,结果,熄灭了11年的战火“死灰复燃”,苏丹再陷内战之中。
第二次内战是非洲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不但夺去了200多万人的生命,使400万人流离失所,而且沉重打击了苏丹的国民经济,使苏丹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巴希尔总统1989年上台后,将解决南方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意欲通过谈判解决南方问题。2005年1月9日,苏丹政府和南部反政府武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全面和平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苏丹国内的和平进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为长达20多年的苏丹内战画上了句号,苏丹在实现全国民族和解问题上迈开了双脚。
根据协议,在此后的六年过渡期结束后,南方将就北南统一举行全民公决。现在的公投,就是兑现和落实这次协议的结果。公投结果极可能导致南方建国。人们普遍认为,导致内战的可能性不大。苏丹已经饱尝了20多年的内战之苦,战争已成为无法承受之重,人心思和,是苏丹南北方人民的共同愿望。即使分离,双方的依存度将会更大,石油将双方捆绑在了一起,南方要发展,离开石油不行,而石油的开采、冶炼和出口等环节,都离不开北方。对此,沙特《中东报》1月10日评论说:“利益纽带下的关系将是比较稳固的关系,它有可能为战争的再度爆发筑起一道警戒防线和预警系统”。
不过,也有分析说,苏丹南方独立,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苏丹的周边邻国,也有类似的民族问题,他们很可能会效仿,从而引发这些国家的局势动荡,影响政治、社会稳定。其次,苏丹国内,除了南方问题,还有西部问题,即棘手的达尔富尔问题,那里的居民也会步南方的后尘,要求独立,这些将成为苏丹政府沉重的政治包袱,从而使苏丹政府疲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