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早就走出国门又濒于失传的钢琴珍品
2011-12-29王小力王伟任
人民音乐 2011年1期
年前我们曾撰写了《南北牧童都可爱》一文①。一来是为了纪念老志诚先生90华诞,二来是呼吁业内人士关注以“南北牧童”作者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家创作的民族钢琴小品渐被遗忘现象。近两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不仅有周广仁教授与青年钢琴家赵聆联袂首次“成对”]奏了“南北牧童”②;而且在《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重要刊物上,也屡见对《牧童之乐》的评析文章。改变了过去那种既无谱又无声的状况,使它获得了新生;对“南北牧童”的提法也渐被业内认同。然而老志诚在1932年创作的,曾被齐尔品高度赞赏并破例带出国门出版的钢琴小品《秋兴》,在国内除作者本人以耄耋高龄躬身为中小学生]奏外,至今尚无人问津;随着他的默默离世③《秋兴》也面临失传。去年恰逢老先生百年诞辰,我们在习弹《秋兴》的基础上写了这篇评介文章以为纪念;另外也希望借此有更多的同仁更多地挖掘、]奏、评介那些濒于失传的前辈音乐家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贺绿汀、老志诚等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第一个高峰时期为我们留下的,得奖的和未得奖的民族钢琴珍品,并把它们传承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完成的系统工程;这是我们赖以建立民族钢琴学派的基石,也是我们今天或明天取得新成果的基础。
《秋兴》可说是《牧童之乐》的续篇(姊妹篇)。
秋天,北京的香山秋高气爽,万山红遍,美景当时;上香山赏红叶是老北京人的习俗和爱好,老志诚更是乐此不疲。几个月前(1932年6月)他曾在此收获了《牧童之乐》;这时他再度上山赏景采风。漫山的红叶在常青的松柏映衬下格外妖娆。远处崇山层叠,近处湖中倒影。他被[前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即景生情,乐兴大发,很快就谱就了堪与《牧童之乐》媲美的即时钢琴小品《秋兴》。
这是一首结构短小精致,色彩清新淡雅,内容丰富多样的,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钢琴小曲。它没有采用任何现成民歌、戏曲音调做主题旋律,而是把它们的元素融汇成既有民族性,又带“京味儿”的个性音乐语言。
乐曲结构为有插部式对比中部的再现三部曲式。开头的动机式主题音调凝练集中,清朗、明快,带有京胡过门儿的味道。既表现了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香山秋景,又综合地表现了京城胡同四合院的风俗文化以及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率真单纯、明朗欢畅的心情。接着这一音调变形展开,先是主调和声写法,继之以自由对位复调写法一泻而下,一气呵成。犹如时而舒缓流畅,时而蹦蹦跳跳的小溪在欢乐地歌唱;又似无拘无束,徜徉于庭院、胡同间跑着跳着的孩童。此段开始应弹得潇洒、飘逸,干净明快;复调部分要弹得优美流畅。
对比中部进入动作性的描写(主调写法)。频频的换调以及节奏、音调的交替变换似庙会、集市上戏曲、杂耍的表],在锣鼓伴奏下动作和程式的改变与转换。这里两个插部节奏性强,动作鲜明,可以略带夸张,但要张弛有度,要像京胡等文武场那样抑扬顿挫,如影随行;特别是第二插部,要随着渐强舒缓自如,如弓弦自由抻拉,结尾要放缓,以自然地引出第一部分的再现:
第三段稍加变化地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A1)。结尾出现了左右手追逐式的模仿,速度越奏越快,力度越来越强,层层向上推进达到全曲高潮。最后结束在两个有多重四五度叠置的琶音终止和弦上,要很舒展地慢下来,踏板可踩得深些长些,让其放出光彩,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在丰富的幻想中结束。歌德曾说:艺术创作需要大胆想象,艺术欣赏同样需要大胆想象……。钢琴]奏属于再创作,在诠释《秋兴》的异常丰富的内涵时,不要拘于谱面,要深入地探求,当然也离不开“大胆想象”。
此曲结构图式:
喜获新作固然可贺,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励志创新,沿着《牧童之乐》开创的民族化道路继续探索。受刘天华]奏琵琶和琵琶定弦的启发,采用四五度叠置和附加二度的和声手法使色彩焕然一新,改变了此前那种把西洋和声硬套在民族旋律上的简单做法。不仅可以使其像《牧童之乐》那样浓墨重彩,也可以像《秋兴》这样清新淡雅;为我国民族调式和声体系的建立和开拓“中国风味儿”钢琴艺术道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不仅如此,作为《牧童之乐》的续篇,《秋兴》还自然而多元地融入了京城风俗、语言、文化等元素使其兼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京味儿”。老志诚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四合院、胡同的风俗文化有着异常的敏感和亲和力。他的“京味儿”特点既源于家传(父亲喜唱青衣)④和对街头庭院京剧清唱的耳濡目染,也源于京城语言和与邻院孩子们的同娱同乐的民俗;稍年长后他仍然秉承父亲的爱好,经常到天桥去听青衣碧云霞的]唱⑤。因此在其“京味儿”诸元素中应当首推“京剧味”。20世纪初,赵元任的一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由于采用了京剧西皮原板唱腔而备受称道;老志诚虽未成句引用唱腔,但却更多地糅进了京剧伴奏(尤其是京胡的]奏)成分,既涵西皮又涵二黄;加之旋法上的加花变奏(如:一弓多音的连续短音符对调式框架音的衬、垫、包夹)、装饰音、上下分句的平行结构等比比皆是。特别是第一段旋律的框架音恰似西皮与二黄弦的定弦;如与西皮原板的开唱过门儿和句间过门儿相对照,更不难发现其相似之处⑥;如果把第一段第三小节的高八度记号去掉,又恰似反二黄的过门儿。听着《秋兴》,不禁使我们联想起活脱脱的京胡]奏者的运弓运指的神态和形象,既可闻又可见;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秋兴》的首句结尾片断与京剧曲牌和“京味儿”更浓的单弦曲牌的柳青娘首句的“基本腔”几乎一致⑦;“京味儿”的第二个元素就是北京方言的京腔京调。如果我们把《秋兴》旋律的某些片断配以适当的词汇或短语,也会觉得“京味儿”十足;“京味儿”的第三个元素则深深地植根于四合院、胡同的风俗文化。(由于老志诚对踢毽子的擅长与爱好⑧),在第一插部中使我们好像看到对踢毽子栩栩如生的描写。当然,《秋兴》的“京味儿”是总体上的、感觉上的,作如上类比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因此不宜作机械、简单的对照。
此曲写成后不久就得到缪天瑞先生的赏识,在当时乐谱印刷出版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编辑出版了《秋兴》⑨。后来在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时,老志诚优中选优只报了《牧童之乐》,因而《秋兴》没有报名参赛;但当齐尔品听到老志诚的]奏时,他鼓掌说:“这首作品也很好,要是参赛肯定也要获奖”;当即和老志诚签订合同,翌年在东京破例出版⑩。1961年教育部曾组织知名钢琴家编写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材和大纲时,《牧童之乐》、《秋兴》被作为“在教学和]出实践中比较优秀的中国钢琴曲”双双入选{11}。而今,它们可能被认为过时,又被双双删除了。
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独特风格和存在的价值,在西欧音乐中,不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奏鸣曲如何完美,也不能取代巴洛克时期那种简单的、带发展的古二部曲式(斯卡拉蒂)奏鸣曲。要创新,也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钢琴音乐创作异峰突起,为我们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甚至走出国门的作品。这是我们并不丰厚的家底中的精华,是宝中之宝。我们不能只跟潮流、只讲时兴,而把它们轻易忘掉、丢掉。由于我国早期钢琴音乐活动中心在上海,对北京的音乐生活报道不多的缘故,老志诚创造的几个中国之“最”未被记入史册。这位最早(1931年)开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先行者”{12},最早(1932年)作有堪称有中国风味独奏曲的作曲家,最早(1930年)教授钢琴并长达近70年的本土教师、教授,这位1957年曾被苏联作曲家协会指名特邀的中国音乐家代表之一{13},竟然在几乎涵盖一切名家、名作的欣赏手册中,无一席之地;在涵盖“中国钢琴曲创作史上留有某些足迹的作品”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中也找不到老志诚的任何作品。
艺术作品从不以大小难易论高低优劣。《秋兴》虽短小,但情深意浓,通过写香山秋景不仅表现了香山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作者愉悦的心情,浓缩而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记忆和印象:弹奏或聆听此曲,使我们遐想连篇。一首不足三十小节,]奏不足一分钟的小曲,涵盖却如此丰富,实属罕见,相对那些大而空的作品,更有艺术价值。是一首“京味儿”十足,值得一弹,也值得一听的好作品。
①王小强、雨竹、玮韧《南北牧童都可爱——老志诚及其〈牧童之乐〉》,《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第31页。
②周铭孙《中国钢琴作品的骄傲——“历届中国钢琴获奖作品音乐会”速记》,《钢琴艺术》2008年第9期,第53页。
③玮韧、强力《他走得安详》,《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3日7版。
④莽克荣《老志诚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⑤同④,第9页。
⑥李庆森《京剧音乐欣赏漫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104页。
⑦同⑥,第37页。
⑧同④,第4页。
⑨江西《音乐教育》4卷1期(详见《老志诚传》64页)。
⑩同④,第64页。
{11}文化部音乐教材编选工作组编《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曲选》第一集前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12}同④,画页缪天瑞题词。
{13}同④,第157页。
王小力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系副主任,讲师 王伟任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