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奉献的合唱盛宴
2011-12-29李名方
人民音乐 2011年1期
严大师欣然南下
美丽羊城,金秋初临。2010年9月16日,珠江环绕的广州大学城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贵宾。下午三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内人气欢腾,大家以热切的心情欢迎87岁的指挥大师严良堃光临师大音乐学院。当银发疏朗、精神矍铄的严指挥在学院副院长苏严惠陪同下出现在剧场时,舞台上下的掌声是赞叹,是由衷的钦佩。这是对生命、对一辈子献身艺术精神的礼赞。
这场公]前的排练十分低调,并且在远离市区的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所在地)进行,但仍然有不少韶关、中山、珠海等外地同行闻讯前来观摩。望着台上一色青春笑容洋溢的靓丽后生,全无资深专业合唱团沉着、老练的风范,台下有人好奇:这次和严大师合作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呢?
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尽管,华南师大音乐系(师大音乐学院前身)合唱团有着十分体面的过去,他们曾多次在重要的全国性赛事中过关夺隘,挫雄夺冠。其中包含了1999年全国大学生合唱艺术歌曲大赛一等奖、2001年广东省大学生艺术歌曲大赛大合唱第一名、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合唱比赛一等奖这样的殊荣。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是一届届成才离去的。就这批歌手而言,他们组团于9月6日开学当天,三分之一左右是新团员,而且,除个别曲目外,《长恨歌》全曲对全体成员来说也是陌生的。11天里十次排练,要拿下《长恨歌》和《黄河大合唱》排练质量达到严良堃可以接手的打底工作。我想任何一个专业合唱团指挥和成员都能掂出分量。但是这支青春的合唱队伍以空前的、全身投入的热情闯下了这关。
请听听,总排当天几位合唱队员的心声:
老团员郭晓林在“排练小记”中写道:指挥家马革顺老先生说过:“好的指挥就是用最少的动作表达最精确的音乐。”严老的指挥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他的指挥手势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刚柔相济,饱满激昂。一米六左右的个子,却给了我们顶天立地的艺术形象。
三年级的叶艺虹说:“深刻地领会到合唱精神,从严老师身上体现了指挥的魅力和大师的睿智。领悟到对音乐本质的追求。”
而黄志强则认为:“虽然我们的能力有所不足,但在大师的带领下,我们鼓足劲力求把音乐语言表达得完美。对音乐的深层理解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这些充满爱乐之心的语言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专注的学习精神。
严良堃并没有听到这些话,但是他丰富的手势显然也接收了歌声所表达的饱满热情讯号。除了对《黄河大合唱》严谨的布局和精当的细节处理。他还用特有的幽默语言来调动场上气氛。如排练《黄水谣》时,他脱口而出:“女声部声音水灵灵的,歌声使黄河更美了。”对男声部发挥出色的表扬语言则是:“都说广东小伙子很温柔,现在听起来也挺厉害的。”全场舒心地大笑。严老还转达了词作者光未然生前对《黄河之水天上来》常在公]时省略的由衷遗憾。这次总排,他对朗诵与伴奏音乐关系做了透彻讲解。此曲的朗诵者孙键是华南师大的团委干部,他和《黄河怨》的独唱者余虹老师都受到严良堃的特别关注。孙键曾入中国传媒大学语言专业进修,为了把全曲连接词朗诵好,他查阅了瞿弦和、鲍国安等前辈朗诵的视频资料,深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关历史资料,深为全诗的韵律和深沉情感所震撼。然而,跟大指挥家的合练,他还是紧张的,虽然稿子都已背下来了,但总觉得不拿些东西手没处放,]出前一晚走台时,严老一把拿走他手里的台本:“还背不下来吗?没问题的,来吧!”这下,小伙子的艺术积累彻底地释放了。
余虹老师也是做足了功课才走上舞台的,她把《黄河怨》中爱、恨、怨三种情感提升到中国“以悲为美”的美学高度,并细致研究作品音响、音量、音色的布局,还借鉴运用戏曲音乐中的哭腔技巧,体现了主人公内心极度的痛苦与绝望。她着力结合民族声乐“以字行腔,以字带声”的吐字、咬字规律,使作品另有一番形意兼备的意境,对杨天君、丁义、王必主、张晓钟等几位独唱、对唱]员,指挥大师在赞赏、鼓励中,也以“四两拨千斤”的精辟提示使]唱者得到更上一层楼的提高。
]出获得很大的成功。合唱团超水平的发挥,充满青春光彩、感情张力的歌声,独唱]员各具特色的倾情表],朗诵和各乐章的精彩对接,使全场观众进入了被艺术征服的“微醺”状态。一位企业高管人士感叹:“真没有想到一个大学的合唱团可以把两个专业性很强的作品唱得如此淋漓尽致、完美动人。”他的夫人是常去澳门讲课的导师,在澳门时听过严老指挥《黄河大合唱》,这次她特地买束鲜花,]出结束后上台献了花。在散场途中时,笔者还听到不少观众对严良堃八旬余高龄在舞台上如此精神奕奕地投入再创造的敬佩感言。
而严老本身,一如既往地以“举重若轻”的泰然心态对待这一切。甚至,在]出前一晚排练结束时,他不经意地对苏严惠说:“要不,明天我们换个位置,你来指挥《黄河》吧!”大师这几句貌似调侃的话语,包含了他此时轻松的心情,对合作伙伴的放心。应该也有几分“如果我们换个位置,你也能胜任”这样的嘉勉之意。这样,我们也不妨把目光向严老称许的这位后辈指挥作少许聚焦。
女指挥南国崛起
苏严惠文雅的外表下流淌着炽热的追求音乐真谛的心灵岩浆。早在1998年的《哈尔滨之夏》全国首届合唱比赛中,当时的中国合唱协会负责人之一,笔者的老同事聂中明对我说“你们广州团的女指挥驾驭作品整体感很好,有发展前途。”2000年中山火炬杯中国合唱节,笔者又应聂理事长之邀为盛会撰写评论:《新世纪合唱艺术的曙光》(发表于《人民音乐》及中央台《广播歌选》)。当时苏严惠与田晓宝、陈光辉等新兴指挥已经引起合唱界领导的普遍注意。已故的原总政合唱团指挥胡德风当届因指挥海南一个团参赛未参与评委工作、与笔者交谈他的看法时说过:“有些指挥很有才华,但受作品的制约未能充分发挥。”他举了几个指挥为例,其中也有该届获得银奖的苏严惠。
苏严惠学习指挥的道路漫长而专注。1989年她就读于华南师大音乐系时,首先是跟随作曲家、华南师大音乐系的创始人雷雨声学习理论作曲。这第一步理论作曲的底子对指挥来说意义深远,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底打得越丰厚,指挥阅读、理解、驾驭诠释作品的能力也就越准确、自如。以后,客席教授赖广益又认真地为她铺垫了指挥专业的基本功。在这期间,年轻的苏严惠,作为华师高材生,带着赖指挥细心辅导的《祖国颂》、《乌苏里船歌》等几首曲目,在广东乐坛初露头角。1992年,小苏指挥之路踏上第一个重要台阶,我国资深合唱指挥大师、上海音乐学院马革顺教授来华南师大音乐系举办《合唱指挥训练班》,马先生合唱指挥炉火纯青的功力,对西方合唱艺术的透彻了解,以及排练中国作品时对吐字、发声、风格把握等独特的见解令年轻的小苏倾倒不已,她的悟性和[界着实得到质的提高。两年后,合唱指挥艺术家严良堃来华南师大举办全国合唱指挥培训班。小苏作为年轻教师全程协助工作,在近距离的接触中,亲身地感受到德高望重的名指挥朴实、严谨、亲切、认真的学术作风,特别是严指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精神,更给予她学术攀登的力量。1994年至1996年,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苏严惠,她以扎实的基本功、优秀的专业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成为杨鸿年教授的首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她专业苦研道路上的第三次飞跃,这期间,她的舞台实践也更上一层楼,指挥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合唱团在北京举行“外国歌剧与中国民歌合唱音乐会”,艺术视野进一步开阔。杨鸿年对指挥艺术的许多独到理解,对作品的独特的富于创新的处理、]绎,显然也深刻地影响了她。上述三位大师对苏严惠的成长,起了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
这以后,小苏的艺术道路一帆风顺。1997年,她参与香港回归交响合唱音乐会的]出,翌年创建广州合唱团并任常任指挥,首次出马,以《马其顿幽默曲》(无伴奏合唱)、《龙舟飞歌》等曲目收获全国首届合唱比赛银奖,同年又接任指挥家施明新担任广东老]员合唱团常任指挥,以《伏尔加船夫曲》、《茨冈》、《娄山关》、《卡门终曲》等曲目屡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2004年与欧洲中心青年交响乐团合作在法国举行巡回]出。以弗雷《安魂曲》交响合唱音乐会和中国作品专场引起欧洲观众的轰动和追捧。随后几年,苏严惠与国内外著名指挥家(法国)Claude Brendel、严良堃、杨鸿年、余隆、张国勇等成功合作举行交响合唱音乐会,成果扎实,反响热烈。
2007年,小苏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意国佩鲁贾音乐学院深造。在圭多·达莱佐合唱基金会大师班追随罗马国家剧院合唱指挥Roberto Gabbiani和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指挥教授、合唱指挥家Nicole Corti等大师学习,对合唱学科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合唱与交响乐的结合形式也获得进一步提高。次年底回国后,她重建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2009年与中国唱片公司合作,录制《让世界赞美你——中国》专辑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2010年,训练广州歌剧协会合唱团、广州天河少儿合唱团与世界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合作,参与广州大剧院首场歌剧《图兰朵》的公]。十九春秋,水滴石穿。在这次《合唱盛宴》举行后一个月内,苏又率领华南师大音乐学院合唱队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合唱节和第二届星海国际合唱节,来自世界各地的49支合唱劲旅,在冼星海的故乡广州番禺区进行友好和紧张的角逐。苏指挥携《海韵》、《马刀舞曲》(俄)、《唱出世界的声音》、《香港》、《天际和声》(藏传佛教)、《Ave Maria》、《Pleludio》(意)等风格多姿、语言各异(分别用中文、意文、拉丁文]唱)的曲目,以青春光彩、协调融合的声乐质量、剪裁得体的结构布局、颇有深度的作品表现一举夺得混声组金奖第四名,女声组金奖第二名。若以性别区分,仅就女性指挥而言,她成了本届合唱节这两项大赛的双料冠军。在人才辈出,施明新、曹鑫龙、白村、赖广益、徐瑞琪等各具艺术特点的广东合唱指挥界,苏严惠以其虔诚求知、深学高悟、锐意精进的新姿脱颖而出,这是我国合唱事业走向繁荣发展的可喜苗头。
在美学的整体把握上,苏严惠的指挥风格倾向于诗情美。她衷情于大抒情、矛盾对比深刻的清唱剧、大合唱曲。对作品从作曲家的高度进行细致的前期分析,诗情画意地把握整体,在激情澎湃的高潮乐段到来前,善于把前面的铺垫、叙述、对比段落、和声、织体手法,层次递进的感情及色调张力作细腻的交代。厚积薄发、诗意盎然是她的风格特征。刚的气魄和柔的深情在她双手线条下融合得很和谐。另外,笔者还感到她作为指挥的一个特别可贵的品质是:新作品在她曲目单中源源涌现。这保持了她艺术生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清新气息。对原创作品她有一种敏锐的分辨、珍爱并推上舞台的本能,这是否与她走上指挥道路之初,是从学作曲入门的有关?答案应该是明朗的。当然,就迄今为止的艺术实践而言,苏严惠还是有缺失的。那就是她还缺乏与国内外经典合唱团合作更丰富作品的经历,她积累的理论还缺少强有力的实践支柱。尽管她求实地把事业重点放在培养、造就音乐教育人才之中,但富于创造精神的苏严惠,仍应如举办这次“合唱盛宴”一样,努力追求、实现高端和更具深度的艺术实践。但愿她好运。
合唱艺术群众化偶拾
广袤的群众合唱活动藉专业合唱艺术的带动而普及、发展、提高。有一个历史时期,当文化部门因认识偏差而将国家合唱团前面加上“附属”两字时,严良堃同志在力争无效的情况下发出了:“附属”两字不去掉我不上台的铮铮铁言。他争的是国家的尊严、面子,舍弃的恰恰是个人得失。这在当时的体制下,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勇气的。随后他又与聂中明、秋里、胡德风等同志为“中国合唱协会”的成立多次奔波于文化部、民政部。历史证明,中国合唱协会为国家合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嗣后成立的中国合唱联盟,又丰富、壮大了这一贡献。
在中国合唱协会成立之初,聂中明副理事长满怀喜悦地在来信中通报:“……今后,我们将把合唱艺术带到更广阔的天地,到城乡去、到工矿去、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不再为一、两场]出的得失所束缚、所苦恼。”事实也证明了,合唱走向群众的主导思想是合唱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在笔者参与的几届中国合唱节及中国老年合唱节中,各个分区剧场的角逐,引起当地群众的‘扑票’热潮至为感人。这次合唱节,承办的区文化部门也安排不少场次上街头广场的]出,使番禺的观众得到不少实惠。最后在该区宝墨园的闭幕式更是美轮美奂,光彩照人。但在竞争气氛热烈的剧院现场,却出现了]唱时场内不足一百人观看的冷落场面。番禺文化部门的解释是:星海音乐学院的大音乐厅容纳观众多,但音响效果不理想,如用扩音设备又影响真实的歌声素质,因之改在只有五百座位的小厅举行,又为了不影响评委的判断、打分,现场不发任何入场劵,连同场献技的]员也禁止入内,因之出现了首场只有七位评委及少数工作人员聆听声情并茂的合唱节决赛的不寻常局面。以后在参赛队伍纷纷建议下,少量座位才向同场]唱的歌手开放。这大大削弱了有众多热情观众参与的剧场感情共鸣,缺乏合唱这一群体性艺术不可忽略的与观众互动的强大气场,这类“沙龙”式的评比其得失是值得商榷的。
十分巧合的是,本文前述的“合唱盛宴”放在风景宜人、广州市地标之一的星海音乐厅举行。但开幕前几天,众多市内外观众前来购票,却被告知音乐厅无票可售。原来是本场票被有关单位全包了,而他们却又因经验及渠道的关系,只卖掉了四分之三的票,造成了场内遗憾地部分座位空席。这又是一种好心的垄断,设置了圈子又为之自缚。广州市的观众是有艺术欣赏水平的,笔者在一年内,听了摩洛哥王室少年合唱团、德国儿童合唱团、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同类型的三场]出,除了后者常来广州,前两团尚不为专业圈外的观众所谙熟,但卖票率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场内气氛热烈,剧场礼仪一应俱全。中国合唱节如此盛大的国家级艺术活动,应该具有让举办城市沐浴在欢乐海洋、雅俗共赏的效果。合唱专业水平越高,越能高屋建瓴地推动大江东流般的群众合唱事业,这是造福万民、功在千秋的善举。
严良堃同志在很多年前“羊城音乐花会”一次音乐讲座中,谈到合唱提高与普及的关系时,风趣、形象地指出:“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人历来为此而自豪,但要以此衡量中国的科技水平,那还得要看人造卫星,而不是过年时城乡满街爆响的二踢脚。”
诚哉斯言,让我们期待中国合唱界出现更多作品和指挥的人造卫星。
李名方 作曲家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