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末世灾难片中的国际政治
2011-12-29秦立彦
书屋 2011年1期
2009年的美国灾难片《2012》在中国热映,不少中国观众虽对其中的末世图景深感忧虑,也为片中对中国的描绘感到兴奋。灾难片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已经发展出繁多的花样,小到火灾、地区性瘟疫,大到地震、海啸、核战争,甚至地心停止旋转,彗星朝地球飞来,外星人发动入侵。灾难所及可以是某小镇、洛杉矶、纽约、美国乃至整个世界。《2012》属于那类迫在眉睫的巨大灾难,全世界的命运悬于一发的危急时刻。迫近才能产生共鸣和焦虑,才能对观众熟悉的世界造成冲击。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几部影响巨大的末世灾难片——《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明日之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 大陆通译为《后天》)、《2012》——都以时间命名,强调其紧迫感。这类末世电影中的人类科技,基本上处于与拍电影的时间相当或略高的水平,世界政治格局也一如当时。
灾难片是典型的商业片类型,在批评家那里鲜能获得高分,但常常能创造票房奇迹。艾默里奇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就说:“成为灾难类型片导演,很容易不得评论界的喜欢,但是我希望看到绝大多数观众喜欢和拥抱我的电影,这是我做电影的目的,所以我不会为了百分之一的趣味,放弃掉百分之九十九的观众,这也是我的电影准则。”艾默里奇的几部灾难片票房都极为可观:《独立日》全球票房八亿多美元,《明日之后》五亿多,《2012》七亿多。高票房使灾难片成为文化现象,成为大众文化心理的载体。以现实世界为起点的美国末世灾难片,常有表现国际政治的内容。既然灾难是世界性的,它们就要说明是谁造成灾难,谁发现灾难,谁是拯救者,谁能获救。在不同的政治历史条件和大众心理语境中,对于这些问题,灾难片会做出不同的表述。
冷战中与冷战后的末世灾难片就有明显的差别。冷战中美、苏两国的对峙,双方的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在这类电影中有丰富的反映,而美、苏之外的世界则很少露面。那时能想象出的世界灾难常常就是美、苏之间的核战争,即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中是没有赢家的。甲方不可能把乙方的核力量全部摧毁,乙方一旦反击,甲方照样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双方都既为核战争做着疯狂准备,又小心翼翼地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库布里克拍摄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电影《奇爱博士》(Dr. Str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