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学生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炼成的

2011-12-29丁悦

今日文摘 2011年16期

  “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
  “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这诗情画意的小文,名为《春郊游记》,作者是位民国小学生。短短的几句话却如同在读者面前绘出了一幅花红柳明的初春图。
  今年的春天,几篇民国小学生作文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类似“民国小学生作文与现代小学生作文对比”这类的帖子随处可见。
  很多人都在思考,上文这种文言文白话文参半的写作方式是如何被民国的学生接受和掌握的。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这些文字既保留了传统的写作意境又简约明了地表达了写作意图?
  生于民国的学生们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两个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当局一直把教育当作“重中之重”。
  身在这个中西交融的时代,学生们的作文也深受影响,他们被这特殊的文化熏陶,形成了这半文半白的写作特色。
  相对于传统的文言文表达方式,白话文会更清楚简洁地表达写者的意图,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思想。学生们通过阅读当时不同类型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一时期流行于市面的书籍和文章大部分都是由简明的白话文撰写的,而它们的作者梁启超,徐志摩,胡适,郭沫若,鲁迅,冰心……都拥有着或多或少的留学经历,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
  这些人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简明,自由,热烈。
  相对于传统的文言文,民国学生更爱这些用白话语言组成的文章。
  著名学者何兆武在名为《上学记》的回忆录中提到,他的同学中极少有国学根底深厚的,他们不同于晚清的那些学生只有四书五经作为课本。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有更为丰富的书籍可供选择和模仿。
  在课上,学生必须遵从老师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学什么内容,基本根据老师的喜好。
  其中的一部分老师始终坚持推崇“力矫时弊,以古为则”、“尊孔读经”的教学原则。
  《上学记》中曾提到了一位名叫陈行素的民国文言文老师,他曾和学生强调说:“文言文你们不能不做,中国文化真正的精髓都在其中”。
  当时他教的班中有几位女同学非常喜欢巴金的文章,这位陈老师曾不留情面地在课上说“什么‘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我都不看他的。”
  然而更多的老师还是“与时俱进”地用文言文白话文参半的讲课方式传授知识,在他们这种混合语言中,学生们学习了苏东坡的《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而在课下,民国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三侠五义》、《水浒传》、《聊斋》中的写作方法被很多当时的男孩子模仿。
  正因为在平时的阅读中善于积累和模仿,才炼就了他们的文笔,我们才能看到“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这样优美的语句。
  (黄浩荐自《翻阅日历》)
  责编: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