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体结合”如何为中国体育趟出一条新路?

2011-12-29李小伟

体育教学 2011年8期

  培养有文化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近日,大运会体操冠军张尚武因生活无着而卖艺乞讨的新闻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他的遭遇,与“搓澡工冠军”邹春兰、靠摆地摊和变卖奖牌度日的长跑冠军艾冬梅等退役运动员的艰难处境十分相似。我们在同情和关心他们境遇的同时,也在反思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赛场上英姿勃发的强者,为什么不具备适应社会、独立谋生的基本能力?对此,张尚武回答得很清楚,他“除了体操外一无长处”。
  举国体制在制造冠军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中国的竞技体育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引发人们思考。
  然而,刚刚在内蒙古包头落幕的中运会却有着另一番景象:作为中运会形象大使的包头一中女排在与北京女排的决赛中以3:0的比分,干净利落地战胜北京队,如愿以偿地在家门口捧回了中运会女子排球的金牌。在第二局23分比22分的胶着状态下,4号刘佳临危受命出场,并以一记重扣将比赛带到局点,随后,在队友们的努力下顺利拿下了第二局。第三局刘佳没有再出场,而是在场下看着小妹妹们尽情地表演。今年,刘佳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文化分数没有达到要求的她回到包一中后奋发努力,高考中考出了523分的高分,被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录取。今年九月,怀揣中央财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刘佳将会到新的环境下继续打球和学习。身体条件具备打专业比赛条件的她表示,打排球是她的爱好,上好大学才是自己的理想,自己不会因为打排球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刘佳的队友孙耀兰今年考上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本硕连读,带着轻松的心情,这位昔日的场上队长一直都在场边为年轻的队员加油助威。孙耀兰告诉记者,以前的大姐姐们基本上都上了大学,发展得都很好。“她们是我们的榜样。”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生班的李涛是在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到包头参赛的。这位全国中学生田径七项全能比赛的冠军得主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上清华大学,是体育的特长和努力的学习让我实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在中运会上我一定好好比赛,以报答母校清华附中的培养。”
  像刘佳、李涛一样的中学生运动员还有许多,他们在赛场上拼搏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业,成为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包一中校长王学东告诉记者,包一中女排始终坚持学习和练球“两条腿走路”。所以,近些年来已经毕业的80多名队员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2008年毕业的11名队员除了考入大学的,还有赴美国留学的……
  中国体育该如何发展?是走职业化道路,搞俱乐部,还是实行“举国体制”,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金牌道路”?中国大学生体协主席章新胜认为,这两条道路都不是最佳方案,教体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相对来说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往往很难融入到社会中。欧美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队员不只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拿学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以为,教体结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有文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而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正在被全社会和教育体育界所认可。教体结合之路是学校发展竞技体育的必由之路,应当很好地走下去。”
  
  “进出口”不畅阻碍发展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是教体结合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始,按照两部委的意图,教体结合就是要建立一个除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从那之后,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中小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了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的补充。然而,20多年过去了,“进口”、“出口”不畅的问题始终存在。
  带队参加中运会的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主任罗健最近有些烦,因为今年毕业的几名队员没有上到自己理想的学校,虽然队员的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都很好,但清华大学每年只有几个名额,因此,每年罗健都会东奔西走为孩子们解决“出口”问题。在赛场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出口”对接不畅是制约中小学课余训练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现在2万多所学校的中学生运动员在从事课余训练,可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全国才只有200来所,实在有点‘消化不良’啊。我们这样的学校还好,其他很多学校普遍存在进出口瓶颈问题。”不过罗健也有别人没法复制的优势,根据有关规定,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可以全国招收学生,范围扩大了,选材面自然大,招收好队员的可能自然就大了,因此,被人们称之为“马班”的清华附中体育特长生班,建班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包头一中最初创建时也曾经遭遇“招队员难”和“出口”对接不好的尴尬局面,那时候,家长不愿意送孩子来训练,毕业了没有高校接收。但随着队伍的发展、进步,坚持一手抓训练一手抓学习的包头一中女排队员不仅在运动场上是佼佼者,学习成绩也都相当优异,既能武又能文的队员们高中毕业后大部分都考入北京、上海等一流大学,即使候补队员也都可以到全国的大学里深造,几年来,女排队员100%进入了高校。
  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较好的进口和出口,目前,我国开展课余训练的许多中小学校都面临“招队员难”和难以对接“出口”的矛盾。
  北京育英学校游泳队虽然在前不久的世界中学生比赛中获得了6枚金牌,可领队李福惠这些日子却并不开心,因为今年游泳队队员毕业后虽然有进入清华大学的,但由于北京市开展游泳高水平试点的高校相对较少,队员们不得不纷纷联系高校为自己找到“下家”,以图在高校里延续运动生涯。同时,由于不具备清华附中全国招生的优越条件,育英学校只好自行解决运动员的来源,从初一甚至更小开始该校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游泳梯队。
  据了解,我国目前约有50万所中小学,2亿左右的中小学生。有2万余所被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约500万左右,但开展高水平训练和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远不能满足中学输送的需求。从1987年开始,我国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试点的高校不断增加,已从最初的59所发展到现在的268所,这无疑为拓宽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费不足令课余训练陷入困境
  
  本届中学生运动会上,不少省市自治区限于经费和水平,仅派出了十几名或几十名选手参加比赛,“我们水平低,领导说了就别浪费钱了,去几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一位西部的领队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作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的学校甚至连运动场都没有,器材设施严重不足,个别学校的孩子们只能在街道上上体育课,到马路上跑步。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有很大改善,但这些投入更多的是在硬件设施方面,真正用于广大学生群体活动和竞赛活动少之又少。
  有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理想的年人均训练费用标准根据运动项目不同应在4000~7000元之间。一项对湖南省中学12支排球队的训练经费来源的调查显示,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所必需的维修、添置器材、设备、服装、营养补贴、参加比赛、聘请高水平教练员的经费远远达不到专家认定的理想状态。调查发现,完全满足该条件的只占3.6%;基本可以满足达17.33%;不能满足21.4%;非常不能满足的占8.15%。在被调查学校中,只有极少数学校以社会化和产业化形式开展课余训练,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依靠学校拨款。调查显示,训练经费短缺是影响多数学校课余训练正常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伊始就被寄予厚望,许多人都把该校的模式当成是教体结合的典范,然而近20年来,该队始终为经费不足所困扰。赞助商的频繁更迭导致资金来源的不稳定,让“三高”足球训练基地主任李连江经常捉襟见肘,为此他不得不经常去“化缘”,以谋求球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现在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一年下来就得好几十万元,尤其是参加世界性的中学生比赛更是花费巨大。不过,像中运会这样的比赛由北京市教委出钱,我们就可以省省了。”李连江说。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曾对媒体坦言:“学校每年把一大笔经费用在‘三高’上,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包袱,如果按现有方式生存下去,球队将来很难说不被裁撤。”练的是市场认可的足球项目,背靠的是条件不错的名校,情况尚且如此,那些经济实力不济的学校、相对冷门的运动项目,境遇如何可想而知。
  相比于体育系统各级业余和专业队伍由政府拨款“买单”,目前各级学校办运动队则几乎都是依靠“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办法来筹划经费。
  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秘书长杨立国对记者说:“目前中小学的训练和竞赛都只是靠教育部下拨的有限经费在维持,没有专款保证,而体育系统的钱很难进到学校里来,如此状态下,教体结合将很难长期支撑下去,因为许多学校拿不出越来越多的钱来维持。”
  上海市曾由教委和体育局分别出资,作为教体结合的专项经费,下拨给学校。但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学校而言,谁来为经费“买单”,依然是教体结合难解的困局。一位长期从事课余训练的教师说,“说到教体结合便想到了教育和体育一起培养人才,可凡事都有个理,哪有既要马儿跑得快,却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道理?”
  如果说经费和生源是教体结合看得见的障碍,那么体制才是埋在这条路上的最致命的“雷区”。
  究竟是以“教体结合”的方式还是以“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大中小学生运动员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钟秉枢认为,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全局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这一决定竞技体育是否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基础问题,即“学训矛盾”问题,因为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精力。当运动员每周要进行30~40个小时训练的时候,当运动员学生或学生运动员每天早操训练加下午半天训练,而同龄学生天天上课做作业也难以保证学业优良的时候,再好的体制和机制,也无法让运动员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并完成好学业。
  钟秉枢说,相比之下,拥有36万大学生运动员的美国全国高校体育协会就明文规定,其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六天,周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他指出,我国也应该对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否则学生运动员和专业选手有什么区别?”
  按理说,教体结合应是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的合作,二者共享资源,形成合力。但我国目前仍是两套系统并行,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守住各自的阵地,各行其是。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教育的事,体育口办不好;体育的事,教育负担不起,体教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壁垒。
  即使两个部门有心合作,一旦涉及部门利益和权利重叠,很多“看上去很美”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以校园足球为例,现在开展校园足球都是通过足协进行,但离开了教育的支持便寸步难行,于是出现了大部分地区教育和体育依然各干各的,校园足球又回到体育系统办竞赛的老路上。
  钟秉枢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保障,“为什么不能把地方体育训练基地如校园足球项目索性交给学校办,由它来代表地方参赛呢?归根结底还是体制的问题,就看有没有决心改革。”
  有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体、教两个部门间的内耗非常大,谁也不肯放权,人为设置的许多壁垒,极大阻碍了教体结合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开展了20多年,教体结合依然没有太大进展的主要原因。
  
  教体结合之路发展现状如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更加强烈,通过体育特长生进入重点中学上学和练体育成为许多家长尤其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追求,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体结合发展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区就有清华附中的“马班”、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101中学体育俱乐部等多种形式。
  江苏省南通市由于教育、体育长期亲密合作,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南通籍的运动员就已经连续在五届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先后诞生了林莉、葛菲、李菊、黄旭、陈王己、陈若琳、仲满等7名奥运冠军。
  在高校里,教体结合也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北京大学体育部主任郝光安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国内高校中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教体结合模式。一是清华模式,他们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培养模式,应该说这是比较典型的教体结合;二是被称之为“三在”的模式,即在校学习,在学校住,在学校训练的模式;三是人大模式,主要是招收现役和退役的专业运动员,目前国内有160多所高校采用这种模式;四是大学和运动队共同培养运动员大学生的模式,这一模式特点是训练和吃住在体工队,在学校学习;五是北体模式,北京体育大学更强调专业化,毕业后直接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
  清华大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地建立起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训练体系,涌现出了包括“眼镜飞人”胡凯、中长跑项目的刘青、李翔宇,以及射击队的刘天佑、赵颖慧、曹逸飞以及一批跳水高手。目前,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共有包括田径、篮球、射击、赛艇、跳水、游泳等26个项目在内的37支队伍,运动队队员超过了500名,学校自己培养的国家运动健将达50余人。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陈伟强教授介绍说,清华大学的这些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由学校培养成为运动员。而运动员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是运动员,到学校学习只作为对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
  杨立国认为教体结合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年至1996年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96年到2005年,教育部首次开始接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团任务,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教体结合的成型阶段;第三阶段是2005年到现在,在巩固上阶段成绩的基础上,教育部迅速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扩展到268所,使一大批具有水平和资质的高校进入到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来。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发展指导处处长黄金告诉记者,按两部委的意图,所谓教体结合,就是要建立一个除传统的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一开始全国有59所高校试点办高水平运动队,时至今日,试点高校已经达到268所。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管理中心副主任佟立新更看重教体结合的实践意义,他说,现代体育竞赛成绩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教体结合应当重视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科技的先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而在训练中要认真研究高校运动训练的规律,努力提高训练水平,重点解决学训矛盾,探求竞技体育新的解决之道。
  
  教体结合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
  
  本届中运会上,中学生运动员表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文明礼貌以及服从裁判等给记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男子篮球清华附中对南京九中的比赛中,裁判对队员的一些不文明举动和口头语进行了坚决的判罚,队员虚心接受并服从,体现出中学生运动会突出育人宗旨的一面。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主教练金志扬说,大学生运动员没有职业队选手的恶习,队伍好带,理解能力和执行力强,很多职业球员恰恰缺的就是这些。
  
  在被人多次诟病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情况下,国家体育总局也开始注意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新疆自治区体工一大队大队长王益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专业队的运动员都是自主就业,要想就业没有实实在在的文凭哪行?从这点上讲,教体结合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就业之本——文凭的意义更大。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