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力的2.0时代

2011-12-29陈朝益

人力资源 2011年1期

  领导力该转型了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去的领导者只要“会教导,会沟通”就可以了,而未来的领导者更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员工的潜能”——他的预言真的应验了。过去“会教导,会沟通”的领导者在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员工时,已经开始显得束手无策,而当身边充满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时,领导者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就是迅速适应环境、做出改变。美国《创业家》杂志在2009年曾对一千余名的中小企业高层主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转型的压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大增加,70%的企业需要在未来六个月内启动转型计划,66%的企业急需制订转型计划。
  那么,如何做到快速转型呢?大家的共识是,一定要通过更密切的合作、更有效的沟通、更具价值导向的决策、更系统的评估机制、更全面的效益指标来实现。这些结论对个人或企业是否有可借鉴之处呢?对比一些传统的领导管理模式,看看我们到底需要改变什么。
  
  ●家长式领导型
  创业者难免会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日子久了,有些企业就变成了老板的“一言堂”,创业初期这种领导方式可能非常有效,但当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层管理者越来越多,而每次决策时,员工却依然会说,老板怎么说?还是听他的吧。
  
  ●军队式领导型
  军队式的领导管理模式侧重执行力,要求员工有目标、有效率。许多领导力的培训都以这种类型为主,如销售、生产、客服岗位,都要求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但这种管理模式却可能忽略了员工潜能的发展。
  
  ●批评与赞赏型
  批评与赞赏是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东方文化提倡谦虚,所以更倾向于使用“负向”教导,表现出来的是“批评式”的激励,更严厉的则是采取“教训法”,这种文化也自然渗透到了一些本土企业中。纵使员工已经很出色,老总认为员工总有改善提高的空间,还是要在鸡蛋里挑出几根骨头。西方文化恰恰相反,采用“正向”激励方式,找出员工的优点、强项,然后再大大地夸奖番,让员工对自己更有信心。
  
  领导力的新时代
  
  有一类领导者,他们非常优秀,也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他们期望掌声、名声、被肯定、被接纳——就像前面的那几种类型那样,他们属于“领导力1.0”时代的领导者。还有一类是愿意培育更多接班人的领导者,他们愿意让更多人才获得能力的提升,乐于看到更多的人才超越自己——他们是“领导力2.0”时代的领导者。
  有人愿意站在“大树底下”乘凉,也有人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那么现在的员工到底是愿意在“大树”下做事,还是愿意在“巨人”的组织里工作呢?
  “1.0时代”的领导者,他们的工作重心是将员工培养成“专才,这也是一般企业较为普遍采取的人才培育策略。对于“能力强,动力强”的员工,企业会为他们安排个人导师帮助他们,了解个人目标,释放潜能;针对“能力强,动力弱”的员工,让导师来帮助他们调动个人激情;对于“能力弱,动力强”的员工,先给予培训教导;至于“能力弱,动力弱”的人,则是不适合企业的员工。
  但是只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根据英国人力发展协会的一项调查,只靠“培训”来提高员工技能,只能达成30%的效果,但如果是“培训”加上“教练和追踪”该比例会增加到88%。领导者的价值在于如何与其他同伴共同工作,一起达成团队的目标。这是“1.0时代”的领导无法做到的。“2.0时代”的领导者,更专注于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事业接班人,或是“复制”出更多的领导者。这个时代特征的领导者通常会扮演四种主要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导师:新人来到新岗位,先由领导者“带进门”,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并逐渐适应和接受企业文化,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等。
  ●教练:员工熟悉或顺手后,领导者要提供“培训加教练”的服务,发现新员工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发挥他们技术专长,让他们有机会更上一层楼。
  ●首席代表:发现员工有能力可以独当一面时,领导者应该创造机会让其大显身手,提供一切资源支持他们。此时,领导者仍然要提供必要的协助,并且还应该替员工承担一定的责任风险。
  ●伙伴:当员工各方面的经验、能力都趋向成熟时,他们就有机会成为子公司的负责人,也可能是某个业务单元的主管。此时,领导者就应该以事业伙伴的角色,协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目标领导比目标管理更重要
  
  眼下,许多企业都实施目标管理,但绝大多数管理者却误读了目标管理的目的。其实,目标管理的落脚点不只是在管理,而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让员工充分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让员工以做“事业”的心态,将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通常,企业都会强调三个主要目标:一个是团队的目标,一个是团队成员(个人)的工作目标,一个是员工的个人生活目标。当过度的强调某个目标时,在达成任务目标后,很可能会迷失其他目标。有一个故事正反映出这一问题:一个员工工作非常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团队及个人的工作目标。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努力?他说,我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负担得起离婚赡养费。别人又问,那你为什么会离婚呢?他说,妻子总是抱怨我太专注于工作了。这可能是个冷笑话,但不难看出,他虽然达成了团队的目标和个人的工作目标,但是却迷失了个人的生活目标。有些人年轻时重事业,升职了,加薪了,但是却失去了健康,甚至失去了家庭。而我所提倡的“目标领导(LBO)”,是将旧有的目标管理(MBO)揉进个人责任应担当的成分。我常鼓励员工将LBO的思路用到团队经营,也用在个人的工作及私人生活上。
  在1994年,英特尔中国销售团队刚刚成立时,企业文化及使命是“共同来建立中国的计算机行业”,我们吸引了一批认同这一使命的年轻人,我看到了许多的员工不只是在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这是我们的企业职责),同时也为客户提供行业经营及市场管理的相关培训。记得有一年春节,一批员工放弃了春节假期到客户企业做培训,这就是LBO的精神的体现。我也常喜欢在周末去公司走走,不是去加班,而是到办公室里去看看那些加班的员工,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这就是一个目标领导者应该做到的事。
  在很多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员工们不得不在周末或在夜晚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到工作岗位来为企业及顾客提供服务。与其用管理手段来强化管理效益,不如以LBO的领导模式,以感激与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让员工体验本职工作的意义,使他们愿意积极参与并承担责任,以做主人的心态开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