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何必用砸铁饭碗当噱头
2011-12-29张华强
人力资源 2011年7期
有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问: “我们事业单位什么时候涨工资?”立刻引来口水一片。且不说谩骂,就是质疑者也认为凡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都有高工资,殊不知事业单位早已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不乏被边缘化的群体,更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至少被垄断国企的高薪远远甩在后面。如果说一般网友的误会在所难免,那么作为政策的设计或者执行者也认定凡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都在端铁饭碗,把事业单位的改革攻坚当作砸铁饭碗,那就是一种误导。改革的新突破不能在砸铁饭碗中自娱
有一家媒体在“今日谈”栏目里提出一个问题:“事业单位改革:铁饭碗还能捧多久”,立刻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从中共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其间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等相关改革和试点细水长流般地延宕至今。如果说其间的饭碗到现在都还是铁打的,那么当然该砸!
然而问题在于,事业单位事实上形成了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三足鼎立的局面,至少在自收自支部分里没有铁饭碗可砸。如果说“聘用制”是对铁饭碗的否定形式,那么从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开始,事业单位的饭碗已经不是铁打的了。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2010年全国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的比例达到90%,这足以说明,将砸铁饭碗作为事业单位改革主要目标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这时再提“铁饭碗还能捧多久”的问题,难道不是一种“忽悠”?
在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总体目标规定的非常明确,并无砸铁饭碗之说:国务院在6月2日召开的“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给出的时间表是:从2011年到2015年,用五年的时间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分类;到2020年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围绕着上述目标,人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事业单位到底是应当体现公益性还是拓展市场化,当前的重点是破还是立,是攻坚还是像吃柿子那样“专拣软的捏”,是要聚人气还是甩包袱,是促效率还是砸饭碗?应该说,改革不能在砸铁饭碗中自娱。
可以设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成败如果以砸铁饭碗为标准,那么被普遍认为非常艰难的改革根本用不着那么多年,随时都可以轻松宣布改革顺利完成,岂不快哉。事实上,按照减负的逻辑,砸铁饭碗很容易演化为砸饭碗。如果说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基础和切入点,那么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事业单位内部的分化,以及多种收入状况并存的事实。不要忘了,事业单位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名字叫做“编外人员”。他们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劳动却享受着更低的待遇,承受着体制内外的复杂目光。鉴于他们也存在一个分享改革成果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更不能拿砸铁饭碗当噱头。
关注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不能舍本逐末
有一种堂而皇之的观点认为:砸不砸铁饭碗应该让老百姓说了算。仿佛广大群众真能决定某一个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岗位该设什么饭碗,该由谁来端这个饭碗。果真如此,政府岂不可以乐哉悠哉?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事业单位改革的攻坚需要政府拿自己开刀。在这种情况下,将老百姓的关注点引向砸铁饭碗,如果不是一种绥靖主义,就是在舍本逐末。
当然,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关注舆情,化解老百姓的积怨是必要的;在所谓新的“三座大山”中,医疗和教育问题的确与事业单位的运转有关。然而,那主要不是有碍于铁饭碗,而是过度市场化造成的。甚至可以说,那正是砸铁饭碗带来的副作用:一部分事业单位“断奶”之后,为了部门和个人增收,利用掌控的资源在市场中圈钱,加大了老百姓的负担。而新的分类是根据职能把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经营和公益三类,将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比如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将由财政兜底全额供养,在这种情况下拿砸铁饭碗说事,无异于是对政府责任的搪塞。
老百姓当然痛恨分配不公,但这并不等于“仇富”。分配不公虽然外在表现为收入差距太大,两极分化;但是正常的收入差距与贫富悬殊还是有区别的,后者的根源是垄断和非法收入,而不是阳光下的工薪。也就是说,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主要的是垄断部门与充分竞争的部门之间、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差距太大,表现在事业单位里的症结,主要是灰色收入、三公消费,以及其他对国有资产的侵吞行为。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之于并非普遍存在的铁饭碗,那就不仅仅是在哗众取宠,而是在掩盖问题的本质,试图蒙混过关。否则,以砸铁饭碗的名义,将聘用制作为改革的终点,改革的效果不理想是必然的。
其实,当我们真正要考虑广大群众满意不满意时,事业单位里基层职员的意愿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现有126万个事业单位中有正式职工3000多万,我们没有理由人为地将他们与事业单位外的群众分割开来。事业单位的改革固然要触动基层职工的利益,但是在整体上还需要将他们作为改革的依靠力量而并非仅仅是改革的对象。实际上,随着前一阶段改革举措的推进,他们已经没有了精神枷锁,对铁饭碗不再依恋。在这种情况下,以砸铁饭碗之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至少在策略上是不明智的,如果没有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的积极配合,将徒增改革的阻力和推行的难度。
砸铁饭碗不能代替监管乏力的解决
毋庸置疑,事业单位改革的攻坚面临着种种阻力;然而主要的阻力并不是来自基层职工,而是来自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群体实际掌控着事业单位的资源,他们虽然也会将基层职工的饭碗绑架在自己的战车上,但那是为了增加与政策进行博弈的砝码,制造新的寻租机会。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监督管理薄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造势砸铁饭碗,弄的基层职工人人自危,如果不是助桀为虐,那也肯定不能代替监管乏力问题的解决。
灰色收入的滋生与监管乏力有很大的关系。应当承认,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无意间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而此前政府对公益市场化的助推,又为既得利益群体在公共服务中大肆收费提供了似乎正当的理由。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使得公共资源浪费和公众利益受损同时存在,也使得三公消费奢侈与部分职员近几年工资增长差钱的现象长期并存。尤其是那些明明拥有市场行为的事业单位,任由一把手、一支笔定乾坤。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体制改革、而是不遗余力地砸铁饭碗,就属于领导有病、职工吃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目前在聘用制中出现的种种怪胎现象同样会滋生事实上的铁饭碗。今年5月底,有媒体披露,温州市交通系统领导给子女、亲属在温州公路管理处以招聘的形式安排工作,前后近9年招进60多人,都属于事业编制。其中公管处一位前任领导为了将其女儿招进事业单位,以旅游管理专业、女性、1982年5月1日后出生、有驾照等条件为她“量身定做”聘用标准,被称为“世袭招聘”。山东宁津为招聘本科毕业生到重点企业工作,以纳入事业编制为优惠条件进行配送。由此可见,监管乏力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将原有的铁饭碗砸得十分彻底,仍然会有新瓶装旧酒,失去监管的聘用制比铁饭碗还要铁。
不仅如此,监管乏力的问题不解决,在所谓的砸铁饭碗的过程中还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正如有网友所指出的那样,事业单位的饭碗如果跟企业相比,从平等性上讲也是可以砸的。问题在于砸的后果是什么,砸饭碗的权力是属于政府还是事业单位领导,普通职工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什么主导权?如果再次重复国企改革造就数千万下岗工人的过程,引起的社会问题将会成倍地放大。当既得利益者的权力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砸铁饭碗与乱砸饭碗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就会给每个单位的既得利益者提供一次利益再分配的机会,使他们多一种“整人”的办法,会造成新的腐败。
在不断提高公益事业的服务水平上形成合力
从事业单位改革新的顶层设计来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因而可以说,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固然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但是绝非简单地砸什么饭碗,相反需要约束和激励并举,以便在不断提高公益事业的服务水平上形成合力。
首先,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形成需要以人为本,不6GRLmp6WTCJr6dn0A6z5NjHmFw18mHvGfKCFk239YGk=能以砸铁饭碗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弄得人人自危。以人为本,一方面强调的是公益性,另一方面是要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相当比例的传媒、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各种社团群团组织都相对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于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也需要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得到应有的尊严和劳动保障。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提高公益事业的投入,不能试图借砸铁饭碗减轻财政负担。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应当“加大财政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配套改革是推进不下去的,“砸饭碗”不可能成为一项成功的改革。而砸铁饭碗的导向则相反,使得政府更热哀于原有事业单位的全部转企改制而致力于将成本降至最低,是需要及时纠正的倾向。
再次,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分配状况的动态监管,不能试图通过砸铁饭碗一劳永逸。如果把“铁交椅”也视为铁饭碗,那么对铁饭碗的残余或者铁饭碗意识当然要砸;但是动态的监管更为重要。必须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信息批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便于舆论监督。否则,既得利益群体的饭碗反而会被镀上一层“金”,即使是绩效考核也会蜕变成“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