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书漫谈:解析职场顺势而为(十)

2011-12-29于绍纲

人力资源 2011年12期

  主题词:感悟·撰文
  亲情传递2008年,我接触到家族后辈在职场遇到和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如何应对,有所交谈。其中对世人常言的“顺势而为”,有人作消极的理解,有人不知如何顺势。事后我想,应该对职场如何顺势而为进行全面地梳理、分析,将交谈过的一些想法整理成文,给后辈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
  我思考的结果,认为职场顺势而为“应该具有定向型、履职型、学习型、研究型、社会型、勤奋型的追求和素养”。对“六型”逐一阐述,全文排了30条,文章题目定为《顺势工作30则》。在去年新春佳节过后,将这篇东西寄往几个回到新一年工作岗位上的年轻后辈,他们看过说得到启发。文章不是空泛的说教和议论,更不是无病呻吟、东抄西凑,这是自己几十年生活、工作中感悟的汇聚和倾诉,是向晚辈发自内心的亲情传递和期盼。
  投稿对路后来,稿子虽然放进材料袋,心里却觉得这篇文章社会上的青年人看了也可能有一定启迪,寻对路的发表出去才好。今年春节前,我将《顺势工作30则》发到了《人力资源》杂志社。在杂志社负责同志及时明确的指导下,成就了“顺势”九谈。
  破题解析破题,是设定职场不同身份的人,会遇到不同的典型问题去解析,每篇文章所谈内容更集中、更有针对性。针对的问题越具有代表性,对这个问题越说得明白,就越具有普遍意义。普遍性中包含着共性,由此及彼,也会引发企业界之外同类人群对类似问题的借鉴。我设定职场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相应的人物,写至第九谈。
  题目设计文章如何确定适当的标题,既使主题突出,又将读者拉近,我从三个层面构思。
  一是文章总题,最初取《五谈职场顺势而为》,编辑改为《解析职场顺势而为》,并前加“家书漫谈”。这样便于作者以家族长辈家属式的文风,直爽而亲切地表达所要阐述的内容,可以不拘深浅、随意述说。
  二是总题之下的各篇,在分解职场顺势而为若干为代表性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E2zyO2pGA85K7l+SPEQPrJK2k0KctvdM+sTMRfLAAdI=个问题可能反映在职场某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以向这些A、B、C等不同身份的人致信,作为各篇的标题。
  三是设定一个“主题词”,以两个词四个字,概括突出这篇“顺势而为”的基本内容。
  如此通过标题,鲜明地展现读者对象和文章主题,使本文内容更集中,更容易拉近对其感兴趣的读者。
  三蹴写就在每个阶段的构思期间,当梳理出一定头绪,心里就给自己限定一个成稿的时限,保质保量的完成。夜深人静,思路清晰,写稿常常是一气呵成。然后再逐篇从头至尾审阅、修改,各篇相互照应,避免重复的内容和语句。
  一次次地撰写、修改,越来越体现出“顺势”所谈的覆盖面、系统性及其整体力度,便于对“顺势”各篇的总体认识、把握取舍、编辑处理。
  现在回头看看九谈,或许正因分阶段写就,一至九篇致书人物的身份逐步升级的,内容是接续深化的,整体谋篇的逻辑顺序还比较系统。
  聚沙城塔从致小A到致J弟逐篇看一看,觉得不仅从(一)到(九)集合、呈现了由不同类型人员组成的职场群体,而且这九个不同类型人的点,竟可以联结起来,勾勒出一个职场人工作成长过程的轨迹。
  顺势而为的“九谈”虽然称不上是“塔”,但也可谓阐释这个成语的例证——抓住一个有意义的选题,一点一滴地深入下去,坚持去做,到一定阶段,这一点一滴汇集起来,将会收到事先未曾料到的成果。
  将自己做过的一件事总结、记载下来,心里好像放下了什么、又像充实了什么。小K,谢谢你提出了一个促进我思考的问题,也促使我给“顺势”九谈写下一篇后记。
  祝你龙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