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真的在消融吗

2011-12-29谢作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1期

  在201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第7~8期上,有一组关于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系列文章,很多国内知名的教师都参与了讨论。其中,王志忠提到,吴向东和王继华(下面简称吴、王两位老师)将“技术消融”作为课程开设的缘起和基础。原文如下:
  从作者的一系列文章中,我清晰地看到“技术消融”作为一个关键词而频繁出现。作者在文中谈到:“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普及,使得技术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化,并已如空气消融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般社会生活的基础。”“技术消融”作为一个论述的前提,在文中被作者反复引用。我也认为,“技术消融”现象同样也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王志忠还认为,“技术消融”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自身发展带来的。技术在飞速发展,其操作过程的简单化、实现过程的自动化等特征,助推了现代化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迅速普及。另一方面,技术应用的普及又进一步加速了“技术消融”,操作鼠标与玩玩具一样,浏览网页与观看动画片一样,过去需要进行专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技术真的在消融吗?除了徐冬青外,几乎大家都赞同或默许了“技术消融”这一提法。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我却感到迷惑和不解。下面,我就以“技术消融”为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吴、王两位老师商榷。
  “技术消融”是伪命题,不符合技术的发展历史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技术总在不断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支撑,为人类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台。新技术一旦出现,就会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演变为旧的技术或者被淘汰的技术。如果说技术在消融,那应该特指某种正在被普及的技术。如电话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技术就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永远处于不断普及、消融、淘汰的过程中。但是很显然,吴、王两位老师所指的“技术消融”,并非我以上表达的技术普及和淘汰,而是把技术等同于当前写在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如文档处理、幻灯片制作、绘图、博客、QQ、E-mail、游戏等,而这些技术正处于普及的状态。
  吴向东是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我相信他肯定听过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对“大圆和小圆”的解释: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回顾我们自己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不正是如此吗?以我个人为例,1999年开始学习网页制作,并从事网页制作方面的工作,从静态的HTML代码到动态的ASP、PHP语言,从JS特效编写到Ajax的开发,也算是与时俱进,但面对最新的HTML5规范,我还是知之甚少,常常感慨技术发展太快,而自己无法跟上时代潮流。技术的普及应用,反过来会推动技术的发展,所以技术“消融”得越快,越能说明新的技术正在不断涌现。这也正是新课程实验要开设“技术”学习领域、实施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基础不是“技术消融”,而是技术发展太快
  虽然我否定了“技术消融”的观点,但对数字文化创作课程还是很欣赏的,并认为吴、王两位老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因为,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基础非但不是“技术消融”,而恰恰相反,正是技术发展得太快。因为技术发展太快,导致我们这一代人无从适应,看到十几年前我们还在苦苦学习的某些技术,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如今小学生都能很快掌握,才会产生“消融”的错觉。20世纪90年代时,我们的上一代人曾经认为用遥控器操作电视、打电话都是很高深的技术,连用煤气灶炒菜都“战战兢兢”。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普及,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认为这是技术?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都发现身边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古代,人类用了两百多万年才发明了轮子,后来又用了大约5000年让蒸汽机驱动轮子跑起来。到了现代,1946年发明的计算机可以装满整间房子,而把它缩小到放在桌子上只用了35年。当今世界,每隔10年就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重重问题,比如技术文化的积淀太单薄就是其中一个。有学者认识到:“我们成年人不是要改变网络,也不是要改变未成年人的心灵(心理),而是要为他们创建一种网络表现生活的方式——文化表现生活的方式,让未成年人的心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表现自己,并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张茂聪,王培峰,2007)同样,李艺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文化内化的观点:“通过足够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个人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而然的需求,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个人的自然意识。”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提出是很及时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我认为,这和现在部分学者推广的媒体素养(媒介素养)课程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早在2006年,孙卫国和祝智庭就在《媒体素养教育:现代教育新理念》一文中写道: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媒的外延已发生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