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名师”幸不幸
2011-12-29王永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暑假在网上闲逛,一位博友向笔者推荐了一个“名师”QQ群,而且很神秘地透露群里面都是些重量级的“大腕”。带着几分好奇,“敲”了几次门,管理员却一概不理。请教博友,此君面授机宜道:“再申请时,注明自己教出过高考状元!”我如法炮制,大言不惭地在申请理由中自我吹嘘了一番。果不其然,随着一声轻微的咳嗽声,管理员终于向我敞开了大门。我终于也成了“名师”中的一员!
进去一看,群里煞是热闹。教师们正在晒学生今年的高考成绩。只见某京城名师略显低调地说道:“今年成绩不很理想,估计班里也就走五六个北大清华的,比上届差了些。”另一位齐鲁名师附和道:“我们正赶上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这届学生被耽误的时间可真不少。”又一位浙江名师接茬道:“今年我这里还凑合,班里能走30多个‘211’吧。”众位名师的累累硕果不禁把我惊得目瞪口呆,继续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们神侃了一会儿,话题又转到了今年的高考题上。某名师自语道:“今年的高考作文又被我猜中了,考前我给学生压了三道题目,其中就有如何看待假球黑哨和荷兰世乒赛的话题,果不其然,我们今年的高考作文就是‘如何看待中国队世乒赛全冠’,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说我简直成‘考神’了……”
短暂的沉寂过后,一位江苏名师又挑起了话头:“说起我班的学生,还真有些来头,光我们学校中层以上领导的孩子就三四个,县里领导的孩子那就更多了。同事们开玩笑地说:‘我开家长会的阵势比县长都大,来的可都是局级干部。’班里配备的各科教师也都是全校最好的,家长们都挤破头往我班里送,-真是抹不开面子。”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恭维声,纷纷倾诉着自己同样的“烦恼”。看众位名师聊得起兴,我禁不住插了句嘴:“请问全校的骨干教师都到了你班里,其他的孩子怎么办?国家不是明令禁止在中小学开设重点班吗?这样做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定吗?”没料想,几句话可捅了马蜂窝,话音未落,众教师便纷纷反戈相击:“高考要想出成绩,哪个学校不分快慢班?”“素质教育都是‘坑爹’的架势,要想出成绩还得靠‘三苦’、‘四严’!”“说一千道一万,高考成绩是关键,其他都是胡扯淡!”“查查这位新进来的老师是什么背景,有什么资格这样说话?”众位名师个个义愤填膺,发起了集体围剿。我正欲反驳几句,却听见轻微的咳嗽声,弹出的QQ对话框提示,我已经被群管理员请出该群。
关上电脑,静坐在书桌旁,我思考着刚才与名师们的对话,心中不禁感到了几丝惶恐。毋庸讳言,QQ群中的诸位名师皆为基础教育界的精英,对工作的敬业态度与专业能力自然非常了得,但其思想中“应试”教育的痕迹竟是如此根深蒂固,出乎了我的意料。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怎样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名师?我苦苦思索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学校喊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幸福”的口号,现实状况却又如何呢?岂不见每年高考、中考结束,总会有毕业生兴奋地把“精神食粮”付之一炬,并高呼道“解放了!”是谁囚禁了我们的孩子?杨澜曾经这样评说高考:“高考在中国总有点儿悲壮,全国学生最艰苦的努力是在中学而不是在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选拔而不是成长,难免让人在悲壮中带点滑稽。”是啊,当学习彻底沦落为一种选拔工具而非成长需要时,终究会变成套在孩子们头上的“枷锁”。2011年高考首日就传出湖南省隆回一考生跳楼自杀的噩耗,我不敢想象那个跳楼的孩子赴死之前有着怎样的思想斗争,当高考带给他的恐惧竟然大于死亡时,我不禁感到了这项制度的可怕,脊背间竟须臾冒出一阵阵的冷汗,难道这就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教育吗?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在内心深处叩问自己的灵魂。学习应追寻一份内心的淡定,淡泊从容;学习应成为一种生命的需要,睿智理性;学习应造就一番美好的前景,完美人生。但现实却又如何呢?学习究竟给学子们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痛苦?杜甫曾有诗云: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说的竟是何等直白!
“十年寒窗苦,一朝为功名。”古往今来的莘莘学子莫不如此,于是便有了类似范进中举的闹剧。回首一百年前,中国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考制度,士子曾为之欢呼雀跃,但百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们究竟解放了没有?
痛定思痛,我不禁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湖北省特级教师张基广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句话说得好!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负担太重,压力太大。“睡好觉”就是要减轻负担,给学生留下自主、自然的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跳楼”则涉及德育,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顶住未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教育首先应满足人性发展所必需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孩子们在学校里真正感到快乐,不至于整日为考试而胆战心惊。这才能彰显教育的本质意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让教育回到原点,打开套在学生脖子上的“枷锁”,救救孩子。
(作者单位:山东平阴县职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