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新课程培训方法

2011-12-29孟繁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新课改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症结主要在于缺乏有的放矢的指引,使新课程理念无法很好地、正确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此,在研训工作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问题的采集整理与问题课程化
  “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这一工作思路,是为加强课程建设,坚持立足优势、彰显特色、关注需求的原则而提出的研训模式,与将在后文提到的校本研修、研训一体模式相互补充,互为促进。“教研问题化”就是将下校调研过程中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采集到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类。“问题课题化”就是将归类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个研训课题(专题)。“课题课程化”就是将研训课题(专题)再进行分类、整理、加工,从而形成课程。在“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这个新模式下,研训工作思路非常清晰,化繁为简,能够及时抓住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化解主要矛盾。
  首先,问题的采集、整理和研究。对本地区所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现状,尤其是对新课改方面的问题做较详细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下校调研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将主要问题、共性问题等一一列出。
  其次,问题课程化。就是将问题转化成一个系列的研训专题,在每个月的研训活动中,做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做到每个专题不仅要在宏观(政策、理论、理念)上进行指导,更要在微观(新课程理念如何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上指导到位,并展示一节观摩课,供全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观摩、研讨和写下心得体会,不记名发布在学科研训专题网上。
  再次,研训一体。以前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分开的,由两个部门分别负责,工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些时候会出现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学研究部门与教师培训部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是一种创新的工作模式,在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下,教研与培训紧密联系,效率大大提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校本研修,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修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研修由于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而被广泛推崇。校本研修是在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学校,打造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
  其一,定期督导。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学科教师的“自身修为”,仅仅依靠每月一次的研训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校本研修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要求每一所学校的全部信息技术教师,以学科组的形式纳入该校的校本研修体系,根据每所学校的实际,指导学科教师制定个人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详细到每一步、每一点,再由校本研修指导组、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定期督导,答疑解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效可观。
  其二,网络研讨组。为了让学科教师实时地交流与学习,可以成立学科教师网络研讨组,所有教师都加入到这个网络研讨组中,由研训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轮流在线,组织教师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较广泛的交流,许多思想的火花就是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得到实时解决最好,如不能及时解决,则由研训教师与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研讨,解决后发布,及时反馈信息,典型的、共性的问题则可以生成专题或课题。
  其三,及时应答平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质的网络,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多种手段,教师研修网上可以建立供所有教师提问的交流板块,每个学段都由专人负责,及时应答网络平台上出现的问题,要求必须在三日内做出答复,形式要灵活,信息反馈要及时。
  其四,专家诊断。对典型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不定期请国内或省内的专家给予专业诊断,请专家做详细的解读。“专家诊断”的形式,虽然不是常规性的,但由于抓准了问题的关键,触及微观操作的层面,学科教师所得到的收获却是平常听“专家讲座”不可比拟的。
  加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建设
  其一,基地校与名师引领。在下校调研的过程中,以学科基地校作为辐射点,组织基地校教师开展每月一个研训专题的研讨,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范例,出一节观摩课(又叫引路课),在全市的研训活动中展示,并请本地区信息技术学科名师工作室中的至少三位成员点评。本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名师工作室,是由本学科中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较强教科研能力、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引领作用、综合素质高的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这个团队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以科研课题牵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学科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和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这是促使教师逐渐由单一的教学型、技能型教师,向综合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结合本地区本学科的实际,以科研带动、促进教研,针对学校的差别,分别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科研带动教研。比如,在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研究》这个科研课题时,组织参加课题的教师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优势、新课改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等,一一列举出来,进行优势如何互补的研究和实践。这样,教师们就能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地完成由生硬照搬新课程理念到熟练自如地应用的过渡。
  其三,发现和培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骨干。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下校调研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了综合素质较高、上进心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好苗子,就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纳入高中骨干教师培训体系,进行专项培养,助其真正成长为学科骨干。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