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的感觉真好
2011-12-29唐德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某年暑期,我区举办了信息技术“菜单式”培训,我承担了Excel高级班的授课任务。教师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到进修学校学习。我感到,让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学习体验,体会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难得的机会。带着上述想法,我进行了这次培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就IF( )函数和RANK( )函数的教学,我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IF( )函数,我有意采用了灌输的做法,其目的是让教师体会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从而理解学生学习的艰苦。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描述。
讲解完IF( )函数后,我让教师上机操作。教师上机后,出现了许多问题……
我:“大家在操作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1:“听讲解时我非常用心,当时感觉都懂了,但自己将函数参数录入后,IF( )函数就是通不过,很着急,确实很难!”
教师2:“您讲得虽然也比较细致,但您毕竟是电脑专家,您讲的和我们的理解有一定的距离,您讲过的,我们不一定能掌握,请您再讲一遍……”
我:“各位老师出现的问题,我可以理解。下面带着问题,我再进行一次操作演示……”
在学习完IF( )函数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德国“鱼牛”的童话。故事讲完后,我问听课教师:“如果你站在鱼的角度,你的头脑里将呈现什么形象?”教师思考3 0秒后,我在电脑上出示了“鱼牛”的图片。教师们看了图片后,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讶的叫声。
我说:“在学校教学中,你们和学生的关系就好比‘青蛙’和‘鱼’的关系。今天,你有幸当了回真正的学生,你们从‘青蛙’的角色转换为‘鱼’的角色。在学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你们是不一样的,这跟“你们和我的认知结构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我感觉不难,而有的教师感觉很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差距呢?在讲这个函数前,我对各类函数的用法已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还有许多计算机其他方面的拓展知识做后盾,而你们不同,你们在做前一步操作时,并不知道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教学中,在你们看来,学科的某些知识很简单,但学生并不这么认为。也就是说,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些知识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差距,不一定能全部真正领会。”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我说,“这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
接下来在RANK( )函数教学时,我说:“你们希望我如何教?”有的教师提出自己先试一试,有人提出相互讨论,有人提出希望有一个帮助文件。我尊重了大家的意见,让大家自己看“帮助”、研讨,之后我再讲解。
我:“RANK( )函数的运用中,用到了绝对地址等知识,应该比较难,但大家为什么学习得比较顺利?”
教师1:“我在看了‘帮助’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了一下,但未成功。接着,我们进行了交流、研讨。在听您讲解时,比较关注出现问题的地方,现在已经懂了。”
教师2:“我真正体会到先练后讲、讲练结合的意义了。”
我:“这次到机房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3:“两台一组的电脑已开好,同一学校的教师坐在一起。”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大家相互研讨、交流。另外,这次通过‘菜单’形式,自愿报名,解决的是大家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所以我非常相信刚才那位教师所说的你们的确‘非常用心’。你们这次走进课堂,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是一次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大家听完课,回去就本次学习,写一篇感想短文,发到我的邮箱。”
不久,我的邮箱收到了听课教师的邮件,其中有教师这样写道:“今天走进课堂,真实地感受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还真正理解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在看您操作时,感觉并不难,但是等到自己动手操作时,还是有点不适应。这说明,教师和学生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看待问题的。”
看来,在对教师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培训中,通过适时点拨,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有关专业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对有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换言之,在进行有关教育理论的培训时,如果我们能让教师转换角色,亲自实践体验、探索,这样的研训,效果将更好。
高质量、高效益的研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尊重教师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是研训工作中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在当前中小学教师研训中,存在诸如研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培训与实践脱节、研训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在有些专家的理论培训中,教师只是听众,往往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的,有的未能将自己融入讲座的角色中,缺少真实体验。“中人网”对培训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大家对传统培训并不满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与考核,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理论研训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新的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展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应该融入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教师们对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中,在教师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探索和创新中,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直面课堂,以课堂教学中实际的问题解决为轴心,以学科教研活动为操作平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感受将会更深刻。这如同学游泳、学骑自行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相当深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看到的事,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事,我们能学习到15%,而所体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80%。
2.教师研训的主体是教师
在教师研训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研训内容设计时要想教师之所想,研训要能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我区举办的“信息技术研训超市”,教师通过“菜单”形式报名,自行选择,自愿报名,学习他们想学的东西,因而满足了教师不同层面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关注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在研训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变“静态研训”为“动态研训”。我们要聚焦问题,让教师在实践中去感知、理解和内化教育理论。为此,教研员要通过收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研讨。比如:如何设疑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重难点如何处理?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二次备课?如何写反思日记?由于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他们是具体研究的操作者,大家在问题争辩与思维碰撞中共享集体智慧,这种聚众人之精华的互动共赢式研训,其效果肯定比单纯的“满堂灌”要好。
3 三个有效的研训方式
笔者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几个关键词必不可少:教师主体、研训目标、问题互动、实践操作、资源共享等。下面就三个以教师为主体的研训方式提出建议。
(1)同课异构
教学研究应该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教研活动的目的不是欣赏,而是“共振”。笔者曾完成省级课题《“同课异构”教研基本范式的研究》,研究告诉我们,一些课例式教研多以专家点评为基本方式,信息传输单向,示范课、观摩课程式化和表演化痕迹明显。教师主体智慧得不到激发,有些教师对“课例”理解肤浅,回到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合理借鉴运用,教研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常态下的“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探索不同“课例”的结构与时效,研讨不同教学手段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营造平等、民主、互助、共进的学术氛围。笔者提出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让参与的全体教师明晰听评课的观察与分析框架,课前制订课堂观察方案。制作课堂观察量表,小组分工,明确各自的观察任务和课堂观察的内容。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状态。
②促进教师反思。教师围绕课前确立的观察点,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与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找出此课例的个性、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归纳可操作性强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2)体验式研训
学习规律告诉我们: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体验式研训是让教师通过参与某项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教研员(授训者)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研训方式。研究资料显示,使用传统讲授式的研训方法,研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体验式研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研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体验式研训将每个人置身于活动之中,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探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内心世界,并得出具有突破性的因应之道。体验式研训要求研训对象必须将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现象提出来与其他组员讨论,并找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类似情形作比较,得出结论,进而转变思考与行为模式,并由此制定目标,选择未来全新的行动。
为了让教师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我区综合实践学科教研员通过体验式研训,让教师理解分组的原则与方法、角色分配、建立课堂常规以及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合适的角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们就“××区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组任务、小组外出调查、上网收集资料、听证汇报的整个过程。教师们通过这一过程,理解了“合作”和“探究”,真正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理念,获得了与平常不一样的研训体验,为今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一位教师在研训体验中写道:“45名老师成为学生,大家迅速转变角色,由观望者转为参与者。这种体验式研训,形式新颖、独特,让大家真正体会到:有体验才会有感悟,QiwLR2WvGSYCW32neGSXhA==有感悟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收获。我们初步体会到今后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
(3)网络研训
“网络研训”是指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参加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网络研训相比常规研训而言,其特点是:研训活动的手段发生变化、研训活动的环境发生变化、研训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发生变化、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网络研训实现跨时空、跨人群的交流互动,促进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创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课堂(web课堂)。它利用和整合信息环境,充分激活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区域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品位。操作步骤如下。
①调研生成主题。通过观察调研,发现教师遇到的问题,尤其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了解教师的困惑,生成区级教研主题。通过QQ群或博客,把研讨主题通知到各个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同时也把具体要求贴在公告栏里,要求各个学校教研组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网络,引导教师带着思考参加讨论与交流。
②交流与共享。在网络环境下,以博客、QQ群以及网站为平台,以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话题(主题),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开展网络研讨。教研员是全程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引领者,要引领一线教师关注具体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断反思和提炼已有的经验。通过交流,增进校际之间的沟通,汇集和分享教师的教学智慧,让他们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同伴、认识自己、解决问题、交流资源、提升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建邺区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