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区域教育资源效益的对策
2011-12-29蔡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随着“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中小学资源建设中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孤岛、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资源不能共享和应用,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硬件设施。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远工程资源网、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已开通。实施新课改后,教材版本多样化,使得全国共享、省级共享的力度和规模太大,组织者无法深入一线,与实际用资源的教师距离太远,不具备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本文以铁岭地区为例,提出通过搭建区域范围内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提高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效益的对策。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实现
本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教学研究、会员管理、学习测评四个主要模块。教育资源模块是本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包括资源的预览、上传、下载、查找等功能,每位教师可以通过本平台上传或下载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研究模块主要包括教育电视、培训资源、资源论坛几部分,目的是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会员管理模块中的会员分为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学习测评模块主要是试题库的建设,这一模块不仅可以让教师将各科试题在网上共享,还方便了学生课后复习和家长辅导。
经过两年的建设及应用,在对铁岭市基础教育现状,特别是农远工程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后,我们依托网络技术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地区教育特点,联合打造了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平台——铁岭市教育资源平台(www.tlsz.com.cn:2002)。截至目前,资源条数114,737条、资源容量617,092M、浏览次数106,242次、下载次数341,541次。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各校整合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将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提供给全市各教育终端,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应用的最大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创新模式,强化管理,充分保障教育资源的建设
1.确立研究模式和管理模式,使资源建设科学、有序开展
我们建立专家组引领的研究模式,运用新理念和新知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方向,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建立教研员负责的管理模式,成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组织管理机构——教育资源建设服务中心,主导并宏观管理相应学科的资源建设,完成对资源评价、审核和管理工作,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和阶段性建设任务,保证资源建设的公益性和社会性。
2.确立政府主导、建用结合的方式,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政府要以“支持课改、服务教学、面向师生、走进课堂”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动态持续、同步实用、内外结合”的原则,要求学校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目标和地方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学科资源的组织结构,优化资源组成,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条件成熟的学校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边建边用,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3.以人为本,广泛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
人是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体。灵活的互动网络平台、稳定的建设与应用群体和合理的管理激励机制,共同组成以人为本的教育资源体系。教育资源不能与生产者和应用者割裂开,教育资源建设还应该包含对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资源建设以应用为导向,促进形成良好的建设氛围,建设为应用,应用促建设,如此方可形成新的“产业链”,由政府协调实现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研之间、校社之间的合作,使资源的管理、建设、应用、开发及评价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资源体系的确立,将形成区域内独具特色的网上文化联盟,即“文化链”。同时,此教育资源体系必定会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网络基础,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区域协作,打造特色,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经济效益
1.区域化协作建设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为使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应充分发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优势,明确工作思路,科学统筹规划,并全方位组织实施,使区域内的资源建设科学规范、高效有序。
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建设应采取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政府主导,多方合作,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应由政府组织各学校各学科教师分工协作,建设资源,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节省人力资源。
2.铸造资源平台,实现“一劳永逸”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低成本、大范围、高速度地传播成为可能。要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必须搭建一个高效率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资源建设统一管理平台,要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有效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合作开发与交流。以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数字化资源建设,使区域内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发展。通过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初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办公无纸化、档案电子化、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3.创特色,树品牌,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学过程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技巧和一种创新。教师不仅从教育资源体系中获得了课件、素材和试题,还应源源不断地分享新思路、新技巧和新想法,并能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打造独具魅力的教育风格,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特色。有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团队,就能建成特色鲜明的学校,并产生品牌效应,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将基层学校这多个“点”有机连接,形成“线”,再将全省各市的平台有机连接形成“面”,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网之间的互联互动,最终推动全社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