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交响曲
2011-12-29边楚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课堂是严谨有序的,但课堂从来不会缺少温度和笑声。有时,教师一句急中生智的话,会逗出无限谐趣。有时,不经意间,师与生分饰了“逗哏”与“捧哏”的角色,抖落一个个包袱,留下一串串笑声。有时,看似尴尬的场面,用一招化骨绵掌,却能温暖抚慰心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有时学生反哺给课堂或教师的东西,更是妙趣生花。
是的,信息技术课堂,从来不缺少故事,从来不缺少笑声。
以下是我撷取的发生在自己课堂里的一些趣事或片段,Let’scheck it out!
急智生趣 温暖课堂
片段一:形独心不独
开学伊始,有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室里是按7列就座,而机房里是8列,所以不能按照常规排座位。我在尊重教室座次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落座,突然发觉有位学生孤零零地坐在角落处。哎呀,这都是奇数惹的祸!感觉那位学生的眼神有点落寞,于是我拿起话筒,说:“坐在角落处的这位同学,我想送你我微博里的一句话:孤独,不是一种形态,而是心态。”
学生们哈哈大笑。他也会意地笑了,并向我做出一个OK的手势。
片段二:曾经拥有天长地久
在调查学生使用QQ的情况时,我问:“没有QQ的同学举手!”
有位学生调皮地问:“老师,我QQ被盗了怎么办?”
我跟上一句:“曾经拥有,天长地久,就算你有啦!”
课堂里笑开了花。
片段三:“打酱油”
学生在理解了算法的三种结构后,在做类似这样的题目。
某学校组织学生体检,由于人数太多,现规定:高一年级上午体检,非高一年级下午体检。如果用算法描述此过程,合适的算法结构是( )
A.顺序结构B.分支结构
C.循环结构D.树型结构
学生们都会选出正确答案。但有较真儿的学生还是会不罢休,课堂里于是出现了下面的对话。
生:老师,这道题选B我知道,但树型结构到底是什么结构啊?
师:噢,算法结构里没有这样的结构。
生:那它为什么还出现在这里啊?
师:它是来“打酱油”的呀。
生:噢,对耶!
问问题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学生逗趣
妙不可言
片段四:张三与李四
某次练习课,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在Google搜索引擎中填入关键词“北京大学”,单击“Google搜索”按钮后,出现的页面是( )
A.北京大学的全部信息
B.北京大学相关信息的链接地址
c.北京大学简介
D.北京大学网站主页
题目并不难,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D。我揣摩是关键词“北京大学”误导了学生,所以做了这样的引导:“如果输入的是你的名字,难道会出现你的网站主页吗?”我举了几个学生名字,学生做豁然开朗状。我有些言犹未尽,追问道:“那如果输入‘张三’,会出现什么呢?”
人群中出现一个低沉的声音:“李四!”
片段五:悲剧
在讲授《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类型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极易混淆文本类型与数值类型的应用,对文本类型的相加(连接)也不甚理解。为此,我先举了一些例子,学生若有所悟。我接着说道:“在计算机程序中,不能以数学的概念来理解这个字符运算中的“+”符号,它其实是一种连接,如“1”+“1”是“11”,而不是2,“我”加“你”是“我你”,“go”+“od”是“good”。看学生很专注的样子,我随口接上一句:“如果‘潘长江’加上‘姚明’,那就是——”
话音刚落,有学生大声说道:“悲剧”。
这个横空飞出的“包袱”让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尴尬化趣 抚慰心怀
片段六:谁是嫌疑人
《数据库系统》课上,学生要在数据库系统平台上输入个人信息以形成一个数据库。在展示数据库信息时,我发现有位学生输了同班男同学小陈的信息,而且把小陈的性别改为了“女”。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瞄了一下陈同学,看他笑得有点尴尬。我在数据库系统后台查看了一下IP后说:“同学们,我现在‘沉痛’地向大家宣布:这位恶搞陈同学的嫌疑人已经找到,他就是——小朱同学。但其实,这是我上课前与小朱同学达成的默契,目的是让同学们体会数据库系统背后的技术魅力。”
学生们知道这是我给小朱同学一个台阶下,都会意地笑了。小朱同学也很释然地在那里偷着乐。这时可爱的小陈同学大叫:“老师啊,请注意,我才是受害者。”
我说:“哈哈,男人嘛,有一些磨难,你才能练就一颗强大的心,现在我给你恢复正身。”
我在服务器后台上把小陈的性别改了过来,同时也引出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样一个道德命题。
下课时,我注意到,小陈和小朱说笑着离开了教室。
也许大家会纳闷,为什么要公布“小朱同学”这个信息?其实这样做,是想利用课堂意外生成的教育契机,以一种轻松的语态告诉学生,数据库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支持平台,并顺水推舟地引出用户和系统人员的区别,让学生明白技术背后的道德准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让当事人有所触动,但又巧妙维护了学生的尊严。
片段七:身份证重号了
讲授《信息编码》这一课时,在提出编码的唯一性特征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身份证编码时,会发生重号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不会。”但突然里面夹杂了一个频率很高的女声:“会!”
学生都笑了起来,这位女生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我接着说:“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大胆猜想,现在我让你的猜想成为现实。”
我从包里拿出一张纸,说:“身份证编码重号确实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如此巧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因身份证重号改号后,公安部门发给我的一个证明……”学生饶有兴致地听我讲起了故事。
本来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想讲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目的是阐述重码造成的一系列麻烦。但课堂形势变化万千,一个无意的回答使学生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见机化解。个中微妙,唯当事人知晓。
(作者单位:浙江瑞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