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

2011-12-29姚远徐世东袁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发展式教学观强调建构的思想,强调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具体到语文学科,学生阅读文本,不仅要读懂,还要利用其从事学术研究,更要掌握这种特殊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语文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也认为:“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要包含“发展思维”这一项。可见,语文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语文思维究竟有什么特性和结构?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具体、深入的研究体系,方能做出回答。
  语文思维的基本类型
  “语文思维”作为专有名词,是2003年由冉正宝教授正式提出来的。冉教授用其指代语文学科中个体思维形成的某些特性和某种思维方式。他将语文思维定义为:“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这一定义后来被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频繁引用。
  考察语文思维的基本类型,就必须以思维学领域对人类思维基本类型的划分为依据。2000年,何克抗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出版了专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何教授以思维加工对象和思维加工方法为维度,将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划分为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即以反映事物属性的“属性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形象思维;以反映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直觉思维;以词语表达的概念以及由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材料的逻辑思维。
  既然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以上三种,那么,语文学科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具体指什么呢?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认识。
  1.三种思维类型的经典范例
  直觉思维的例子如马志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分别是三个意象,共同构成一个意境的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枯萎的藤缠绕着脱皮的老树,上面的乌鸦“呀”的一声飞去。这是一幅荒凉衰败的景象,让人感到凄惨。每个意象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意义,读者通过对三个意象的内在联系做整体把握、快速综合和关系模式匹配,来体会所构成意境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意义。
  形象思维的例子如杜甫的《石壕吏》。读这首诗,需要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和事件。通过想象,构造出作者亲历的整个事件和老妇人、老翁等人物形象,再从整个事件和人物形象中体验和理解这一家人在战争中遭遇的不幸,认识到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经过想象并从想象再造的形象中获得体验、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过程。
  逻辑思维的例子如(《惊弓之鸟》。更赢为什么能有把握地对魏王说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一只飞得慢、叫声惨的大雁射下来呢?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就要经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那只大雁飞得慢,它必定受过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声悲惨,可断定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它听到弦响,心里必怕,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伤口一裂开,就会掉下来。这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连续演绎推理过程。
  2.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的比较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是以表象为思维加工材料的,因此在大多数的研究中,似乎很难区分它们,而笼统地称之为“形象思维”,甚至只称为“想象”。这里有必要对语文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形象思维主要靠表象来展示所表现之物的属性,而直觉思维主要靠表象来展示所表现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语文学科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寻找某种性格、某种思想、某种品质或某种理想的‘客观对应物’,即寻找符合他们的具体可感的情节、行为、语言、表情和心理等。‘对应物’的寻找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运作过程”。形象思维很多时候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或者典型事件,来表现某种性格、某种思想、某种品质或某种理想的。直觉思维一般会直接给出或罗列若干自身就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打造一个意味深长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能够迅速获得一种反复激荡的情绪,从而把握表现物的内涵和意蕴。
  从阅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来说,形象思维实际上要求阅读者运用形象思维,走进角色中去体味情感,理解意义,而直觉思维似乎不需要深入角色,阅读者就站在想象中的对象、图景之外,直接感受无尽的意味。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思维培养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思维的培养呢?
  1 技术支撑下的读写结合
  在建构主义看来,写作与阅读理解都应被视为意义的建构、修整和形成。20世纪7O年代,Rosenblatt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文学阅读方法——读者反应,揭示出阅读不是被动的输入而是转换,即理解就意味着产生一个适宜自己的新的文本,阅读就是建构“认知产品”,阅读就是生成。这就说明,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利用信息资源自主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批注等方式来外显自主建构的结果。在大量且深入的阅读之后,学生还要将阅读中生成的感悟、线索以及自己以往的经历等提炼和组织成语言片段,在平台上自主创作。这个写作的过程就是整理并深化阅读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协作交流,学生在平台上互相点评各自的批注内容和创作作品,从而协同建构,形成新的“认知产品”。
  2 有意识地积累思维加工材料,培养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走进角色中,体味情感、理解意义;要运用直觉思维,站在意象之外,整体把握无尽的意味;要运用逻辑思维,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实现较为复杂的演绎推理过程。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积累思维素材和概念、意象和意境、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各种直观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3 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内容
  语文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语言实践本身,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维培养都应如此。语文教材为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实践提供的篇目较少,每个学期只有二三十篇选文。网络和多媒体环境则可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积累和思维实践的美文,大大拓展了学生阅读实践的空间,使学生能及时将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思维方法迁移应用到拓展阅读中去。
  4 提供更多的原始思维素材
  除了语言实践以外,制约语文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经历的缺失。由于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的生活经历较少,他们普遍缺乏对语言的再造想象能力,从而缺乏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网络学习环境则可为学生虚拟呈现任意需要的景物、事件、人物和行为,促进学生对原始表象的积累,为审美体验和思维培养提供必要的素材。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