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应有之义

2011-12-29杨金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已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课程改革乃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起全面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并与课程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根本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完成依靠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实现的是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的实效、高效和最优化。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而流畅。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教学媒体的存在,就像不会特别意识到粉笔、黑板的存在一样,需要更关心的是课程的本身。在整合中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要明确学科教学的需要及课堂教学目标,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学科、哪些地方使用较好,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或媒体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并在此前提下,制作相应的课件。
  一些教师虽然制作了课件,但课件缺乏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艺术有机整合,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一些教师把计算机充当黑板使用,只是将书上的可以通过板书、投影等展示出来的内容放到了电脑上,这就完全失去了其使用的意义。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语文课上,一篇写景散文,学生还没来得及品味、思考,教师已将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了;一篇记叙文,学生还未阅读,教师就将里面的人物形象甚至故事情节放电影一般放了出来。这样的整合不但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如,英语课上,教学一些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的物品的单词,却不用实物,而用课件展示;数学课上,几何体的教学,不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合作,却费尽心思制作CAI课件。如此整合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功能,就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来授课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信息技术手段摆花架子。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不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与否,随意使用多媒体,把整合课上成了表演课,或是大杂烩,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甚至谈不上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的活动只会是整而不合、毫无意义。
  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运用整合手段,那么,究竟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又如何使用,才能与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呢?我认为只有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才能给教学带来正面效应。
  一是在情境创设时运用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导人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神话传说中的“缩地术”、“千里眼”、“顺风耳”的强大功能。在此阶段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真正地实现“小课堂、大社会”,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与阅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此阶段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掌握好“精炼”这一原则,否则容易犯“尾大不掉”的错误,影响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是新旧知识点衔接时运用信息技术。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认识规律和客观世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需要纽带来连接。“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科学、数学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新旧知识衔接阶段,可不着痕迹地引导、点拨、放大,引发学生观察、讨论、反思,能打破教学僵局,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拿着旧钥匙(旧知识),打开一把新锁(新问题)”的较好效果。
  三是重难点突破时运用信息技术。现代教师是手执信息技术魔法棒的“魔法师”,评价“魔法”是否生动,可从两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课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否达成突破,二是是否符合当前的“提质减负”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考虑使用信息技术时,应该重点关注那些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的环节,只有那些环节得到了有效支撑,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高。总之,我们追求的是“提质减负”与提升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与实效的“双赢”。
  四是作品评价时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即时性特点。有了网络技术,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中进行即时评价分析,还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作品的二次辅导和评价及作品的深加工、再上传。信息技术运用在作品评价阶段,不仅扩展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还能吸引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学科教学当中。
  五是课后作业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效率高的特点,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对一些抽象的题目,可以用课件显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在这种轻松愉快而又紧张激烈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的培养,同时也使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老话题,但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磨合性的新问题。事实上,与其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如说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南国农教授就明确指出:“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信息化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育,其支撑的基础是技术,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我们很多教师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中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窠臼。许多专家在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时,都一致认为:实现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即对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做了明确的定位。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两者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存在适当的整合点,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工具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五星实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