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网环境下的校际台作教研之路
2011-12-29张景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随着教育城域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具备了现实条件。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正在着力改善朝阳教育布局,推动优质学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设数字校园,能否有效地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北京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给出了答案……
教育均衡的关键点是提升基层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身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笔者体会到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很多因素:教育均衡的关键点在于需要大面积提升基层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人、财、物上的不均衡的重点是人才的不均衡,也就是优秀教师分布的不均衡。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化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大面积提升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优秀的学校大多具有良好的教研活动氛围,薄弱的学校教研活动数量和水平则明显不足,甚至缺失。区级层面的教研活动虽然定期开展,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对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起到直接的帮扶作用。由于课堂教学不能方便地重现,教研活动难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很多优质学校的教研力量被禁锢在校园“围墙”里,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校际间缺少有效的合作教研;另一方面,薄弱学校缺少专家和优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这也正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一种表现。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基层教师教研活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由于教研活动的渠道和方式单一,大部分基层教师的教研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需要突破教室“围墙”和校园“围墙”,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室与教室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组成联合体,开展网络环境下校际合作教研,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内容,实现以强带弱,在校际间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风气。
朝阳区教委正在着力改善朝阳教育布局,推动优质学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优质学校为核心,联合周边薄弱校组成联合体,开展合作教研,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教师教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以此促进更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能否有效地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可以将社会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也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
网络,使校际间组成合作教研的联合体
网络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之间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与联系开展教研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的方式。论坛、即时消息等方式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优势,拓展了校际间合作教研的时间和空间。
教研员听评课是辅导基层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原来,教研员一天跑一两所学校听评两三节课已经很不容易。现在,课堂教学实况实现数字化后在网络上可以方便地实现直播和点播。教研员坐在办公室听评课数量不受限制,教研员和其他优秀教师都可以对基层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我校建设了以课堂教学实录为主体内容的教育资源在线系统,可以自动地批量建设课堂教学实例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集纳我区及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录制的优秀课程资源,通过朝阳区教育城域网与教师共享,充分发挥高质量教育资源作用。这套系统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流媒体编码和传输技术,能够实现每间教室四路画面的实时采集和录制,并能够以高清标准传输和播放课堂教学实况。教研员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实时听评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自由进行画面切换,保证了教研员对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观察。同时,我校还引入了电视台编导的技术概念,努力实现针对数字课堂的网络指导功能。指导者可以实时对数字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语音、文字或者视频方式的点评,并通过网络传达给被指导者。
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积极开发软件系统,并引入了网络社区概念,不同学校的教师注册并登录系统,可以方便地分享资源,开展合作教研。以城域网为载体,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在城域网络上流转,使得课堂教学冲破了校园“围墙”。优质学校的教研力量以网络为渠道向薄弱校流动,实现以强带弱。我校“马芯兰教改实验网络平台”就是一个网络社区。该系统的着力点在于以我校校长、数学特级教师马芯兰教改实验室为组织基础,深入研究马芯兰教学思想,通过马芯兰数学教学思想的研究与推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将对马芯兰教学思想感兴趣和开展实践研究的各校数学教师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共同研究学习马芯兰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促进了学校间教师的相互学习。目前,该系统已经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课堂实践再到资源共享三个层面的结合。这种校际间的合作教研活动,使各校的师资力量形成合力,最终受益的是教师和学生。
即时通讯技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同样,在校际间合作教研活动中也能够高效地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开展有组织和无组织的自由研讨活动,有助于教师之间形成合作教研的联合体。通过即时消息、网络社区和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教育资源在线系统,我校实现了教师与名师“面对面”、聆听讲座、集体研讨、观看课堂实录的功能,引导校际间教师进行“草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备课、说课、观课到评课全程介入,特别是针对课例中的问题,即时或课后进行多方互动,加上专业人员的点评和引领,构成了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课例研究,有效支持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广大基层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我校正在联合家庭与学校,努力构建新型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尝试通过权限身份管理功能和教育资源在线系统,学生在家庭中收看课堂教学回放。打破校园“围墙”的限制,真正实现“空中课堂”的社会效益。同时,这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冲击、一种变革,能够更快更好地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教育政策。
还课堂教学以核心地位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研活动自然也应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网络教研虽然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但目前缺乏协调的组织和策划,表现出研讨活动选题随意、涉及面庞杂、缺少专家引领的特点。还课堂教学以核心地位,就能够使得网络教研的组织和策划有的放矢、方向明确。
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合作教研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际合作教研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才能发挥成效。一是区级教委的力量。区级信息中心可以提供技术力量,区级教研中心则是教研活动的支撑力量。同时,区级教委提供了开展校际间合作教研的体制保障。二是各学校的基层教师,他们是开展校际合作教研的主体。能否调动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成功开展校际合作教研的关键。三是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开展校际合作教研需要优质的学校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出来,也需要大批优秀教师积极参与。
校际间合作教研需要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活动推进是目前教师团体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特征。在城域网络环境下开展校际间合作教研也需要具备这两个基本特征,以解决网络上开展合作教研的组织和策划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制度的建立,一是分享与合作,二是约束与激励,三是考核与评价。
我校通过校际合作教研为主题的项目实验和研究活动实践,充分展现出域域网环境在辅助学校间教师开展合作教研方面的优势,为各参与单位基层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支撑作用。优质教育资源在各学校间传播,落实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星河实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