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网络平台助力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

2011-12-29张丽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作为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承载着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实践育人、整 体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重要使命。朝阳区管庄学区借助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平台,将资源应用和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示范引领,为学生的成长拓宽了实践与创新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了机会。
  管庄学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部,包括12所小学。其中既有示范校,也有普通城市校和农村校,因而学区内存在学校发展不均衡、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情况。抓住机遇,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整体推进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能够弥补规模较小学校研究力量的不足,强化各学校的课程建设意识,强化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区内各校的整体均衡发展。
  在区域整体推进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的研究工作中,为加强学区、学校、教研部门、教师等角色间的互动,共同推进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应用,学区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将各角色的任务细分,并对工作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社会大课堂内生性资源的直观展示和共享交流,还借助教研的力量提高了教师实施社会大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了学科内容的有效拓展,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调研分析 明确目标
  开展工作,调研是基础。我们对全学区12所学校中的53名干部、389名教师、311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我们将教学部门对社会大课堂的需求梳理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兴趣,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二,推进和实施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第三,资源应具备可操作性,让学区、学校、教研部门和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四,应由“因资源而资源”转变为“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基于上述需求,我们确立了社会大课堂教学管理平台的应用目标。首先,能够方便地发布社会大课堂资源应用方案。其次,能够灵活地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给教师指派与社会大课堂相关的教学任务。再次,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工作空间上传资源并开展交流和问答活动。最后,对教师上传的资源,子项目学校相关负责教师可以审核和修改。
  在各层次的培训中,我们还使教师明确了研究的意义,明晰了工作思路。为推进社会大课堂常态化、规范化建设,结合管庄学区的实际,我们选择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重点研究资源单位,以品社、科学、综合实践为重点研究学科,提供了各校可以个性化选择的研究方向,包括“学科拓展研究”、“主题和专题教育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研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等,并加强了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管理的研究,涉及学区管理、学校管理、学科管理三个层面。
  开发平台 设计模块
  为了发挥社会大课堂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作用,我们与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合作,开发了朝阳区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项目的整体组织和管理、任务的领取和指派、教师的任务实施、教学任务资源展示、典型任务和检查统计、项目管理的数据统计及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展示等模块,支持教研部门、学区、学校和教师的互动,满足学区、学校、教师多种角色用户的教学管理需求,切实推进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的实施。
  1 展示社会大课堂基地资源,引领教师课程化教学应用
  我们将社会大课堂资源基地在网页上集中展示,突出基地资源的教学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更多学校便捷地了解、筛选并结合学科内容用好社会大课堂的基地资源。
  2 支持教学任务的申领,加强工作协调
  教师可以结合场地资源申领教学任务,具体涉及“任务名称”、“资源单位”、“教学班级”、“任务时间”几个任务属性。在学校端,学校管理员可以根据教师申领任务的情况在平台上高效地协调学校工作。通过教学任务的申领,学校对时间进行统一的安排和规划,保障社会大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3 发布最新课程指导,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实践
  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研部门的专家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每位专家可以深度参与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这对整个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帮助。这些交互问答形成了动态的问答库,是教师们教学实施的“辞典”。通过教学指导的发布,还能让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协力做好社会大课堂教学的共同规划,使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规范化。
  4 引入过程性数据统计,促进学区管理
  由于引入了过程性数据统计,学区对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的工作进展都能做到及时掌握,从而及时表扬优秀学校,及时提醒、督促落后的学校。学区还研究了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流程客观、高效地对学校量化考核。
  5 展示工作进展,促进相互学习与借鉴
  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的过程,最终要通过文件资源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其他教师分享。对于活动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展示、课后总结等,教师都要及时上传。在平台上,可以展示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促进了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通过过程性地展示工作进展,对社会大课堂教学的内生性资源进行了良好的管理和应用。
  服务师生 效益凸显
  1 促进了管理效益的提升
  在研究中,形成了学区和学校的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使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的研究落实为常态,提升了管理效益,促进了工作的扎实推进。通过学习和培训,各校教师对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与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形成了学区、学校管理的流程和相关制度,并能够将其扎实落实,提高了各校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益的能力以及课程领导力。
  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各校教师在研究中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且有效拓展了学科教学内容,分别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研究中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3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任何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育人。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最大的。通过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弥补了教材内容单一的不足,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管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