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乔布斯的演讲中学点什么

2011-12-29魏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听说,如今全世界每天都在上演3千万场以上的演讲,这些演讲有一个共同点是基本都使用微软的Power-Point,无怪乎有人把所有的演讲戏谑称为“微软式”。玩笑之余大家都在谈论问题的另外一面——“PowerPoint之死”(Death by PowerPoint),有人认为正是PowerPoint妨碍了演讲效果,成了演讲者和观众之间的屏障。我们的日常教学虽然不同于演讲,但大量使用PowerPoint这一点和演讲并无二致。您感受到PowerPoint对教学的阻碍了吗?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先生在他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就这样描述了他的感受:“多媒体教学,鼠标一点,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痕迹都没有了。足够大的信息传授容量,所有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尝试都取消了。所以,在这样的课上你看到的只有紧张、单调、被动,看到的只有教师对课堂的主宰、盲目和慌乱。”最后,张文质干脆将这样的课堂形容为“手术本身很成功,但病人死了”。我不愿估算这样的课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但我敢断定,它每天都在学校里真实地发生着,演讲者所描述的“PowerPoint之死”在教育领域再现了。从演讲到课堂的教学,场景不同,但结局一样。
  造成“PowerPoint之死”的原因何在呢?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如此分析:PowerPoint改变了我们讲和听的方式——PowerPoint的使用让“看”代替了“听”,用“演示”代替了“演讲”。有了PowerPoint以后,演讲者读,大家来听,演讲丢失了“现场性”。吴教授一语中的——正是由于失去了“现场性”,才使得演讲和课堂教学变成了一场借助PowerPoint而进行的“麻木的表演”,最终造成了“PowerPoint之死”。
  “PowerPoint之死”能破解吗?其实,破解的钥匙就在“PowerPoint之死”的病因之中,这个病因正是我们所丢掉的“现场性”。只有还原了演讲和教学的“现场性”,我们才能破解“PowerPoint之死”。换句话说,只有超越了PowerPoint这个软件,真正认识到是在教学,而不是在演示时,我们才能回到真实的课堂中。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不久前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不但是改变世界的天才,同样也是公认的演讲大师。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有人把他的演讲称为“乔布新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乔布斯是如何使用演示文稿软件(苹果的keynote,相当于微软的PowerPoint)进行演讲的:乔布斯会在演讲前准备好精彩的开场白,让观众把视线聚焦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演示文稿上;会在演讲之初就向观众介绍演讲的大体框架并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强调,以避免观众陷入演示文稿复杂的结构之中;会把数据视觉化,让观众一下子就抓住要点,而避免过多关注演示文稿的播放;会注意间歇与停顿,不要让观众有追着播放节奏走的感觉;会始终在演讲中展示自己的激情与能量,不让观众感觉是在读演示文稿上面的文字;会一直用目光、手势和观众交流,始终让观众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中,而不是在观看一场表演……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从乔布斯的演讲中找到了破解“PowerPoint之死”的钥匙。归结为一句话:“演讲的内容不仅在PowerPoint里,更重要的是要放在自己的心里;我们永远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演讲而不是如何演示PowerPoint”。
  PowerPoint没有死去,真正僵死的是我们的热情、智慧和信心。或许,我们真该从乔布斯的演讲中学点什么。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