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生幸福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
2011-12-29程正彪
中国德育 2011年5期
程正彪,湖南省湘潭市教育学院院长、市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副教授,市十佳校长
教师的幸福感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孩子在学校是幸福的,他们的教师也应当是幸福的”。教师要成就学生的幸福,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
湘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提出了“立足改革创新,创办鲜活教育”的理念。副市长苏健全指出:所谓鲜活教育,就是机制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教师充满激情而富有朝气,学生充满兴趣而富有灵性。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学生的幸福人生。市教育局廖贻仲局长明确提出:要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这样的背景下,湘潭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师生幸福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
一、以师德建设为核心,
教师由工匠型向事业型迈进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然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也有人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定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只有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多年来,湘潭市教育局大力实施“师德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了以党委为“龙头”,行政为主体,教育工会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创造了以“立规范、强教育、树典型、重评议、营环境”的工作思路。
(一)叩问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幸福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理解。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关于职业的一种持久信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它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有研究指出:职业价值观在工作满意度中起缓冲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即使工作压力大,职业声望一般,其职业满意度、职业幸福感也较强。长期以来,中小学片面强调“为社会培养人才”,忽视人的本能、潜能、尊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部分学校步入发展的误区。教师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多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成才;上级的检查、评估;自己的职称、待遇等,而关注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因素太少。
难怪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教师只有职业,没有职志。他们敬重那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但鄙视那些没有职业理想,没有自由独立人格精神的教师。根据这种现状,湘潭市先后制订了《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湘潭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给新入职教师上好第一课,请教育专家讲座或请一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使他们充分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各县市区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师德教育力度。
湘乡市和湘潭县都先后编辑出版了《师德风采》、《师德感悟》、《博爱铸师魂》等书籍,免费发给每个教职工学习;韶山市开展了“我身边的师德模范”巡回演讲活动;市教育局与湘潭电视台、湘潭日报联手开辟了“立师德、铸师魂”的宣传栏目。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广大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佳师德标兵”颜焱老师感言:“我们教师要为爱的清泉不断注入时代的活水,用高超的教学艺术与鲜活的心灵对话,呵护每一个生命的幸福成长。”
(二)宣誓教师职业承诺
教师宣誓是美英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生进入职场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仪式。以美国为例,教师宣誓作为一种职业承诺,从业者借此向公众表明:将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忠诚地完成作为教育者的全新义务和责任,并坚定不移地恪守这一承诺。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要在升旗仪式上集体宣誓并公开承诺。宣誓仪式决不是过程和目的,而是一次对教师的教育,是一次对教师心灵的震撼和陶冶,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升华。
为配合宣誓活动,我们还编印了《湘潭市教师行为规范》、《教师忌言忌行》发给每位教师,各校设立了师风监督岗,全市聘请了师德师风评议员近1000名,并广泛开展评议活动。从调查情况看,学生高兴、家长满意、教师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行风评议员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深情地说: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个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由走向自为、从平凡走向崇高。
(三)关注教师生存状态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但教师是人,而不是神。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只是一味强调“理想”、“师魂”、“奉献”,肯定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湘潭市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长效措施。
一是树典型、扬正气。近5年来,全市共表彰市级以上师德标兵52人,省级师德标兵2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0余人。举办了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举办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讲座30余场,开展了“爱生如子模范教师”、“感动莲城十佳教师”等评比表彰活动。
二是抓减负、抓维权。近几年来,湘潭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适龄儿童数快速增长,班额人数特别是城区班额人数平均达60多人,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市教育局下大决心严格控制这种现象,每班学生不得超过40人,并且严禁学校节假日组织补课。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及各种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并及时查处殴打、侮辱教师的行为。
三是送温暖、送真情。湘潭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还组织了“爱烛行动”,每年教师节、春节对优秀、模范教师和特困教师进行慰问,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后顾之忧。只有满足了教师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不断升华教师的人生观,才能使教师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以机制创新为抓手,
教师由适应型向挑战型提升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公平、自由、理性、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湘潭市不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让教师体验到生命职场的幸福感、成就感。
(一)公平竞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公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公平社会里,人们幸福感必然强烈。湘潭市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无论是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还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竞赛,都力求公开、公平、公正。
如职称评审改革,一是将职称申报比例由原来的等额评审改为“5评4”的差额评审,这意味着学历、教龄等硬件达到了也不一定能评上;二是为缩小城乡差别,鼓励教师到艰苦的环境工作,确保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优先申报;三是所有材料一律设置代码,匿名评审。评委只认材料不认人,避免了打人情分。这项改革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破除了论资排辈的陋习,有利于年青教师脱颖而出,也培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多次担任职称评审工作的评委、市教科院院长苏沙平认为,“这项改革对教师的心灵震撼,无以估价。”
(二)动态管理—不用扬鞭自奋蹄
动态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它强调过程的管理。我市将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到对教师的管理,对已评上的高级教师(2071人)、教学名师(25人)、骨干教师(329人)进行年度考核、过程性评估、周期性考核,从机制上保证上述各类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如对已评聘的高级教师要进行师德和业务两项跟踪考核,一年不合格者缓聘,两年不合格者建议学校低聘,连续三年不合格者,任职资格由评审委员会重新复评,直至取消。
动态管理机制重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湘潭市一中校长彭奋强概括了这一机制创新的效应:从前教毕业班,担任班主任等没人想干的苦差事现在人人争着干,那些业绩平平只是年龄熬到头的教师也丝毫不敢懈怠,已评上“名师”、“骨干”的教师也再不能不作为。
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那些年龄大、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自认为水平高而不思进取,似乎找不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而动态管理机制成了湘潭市破解教师高原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健康教育—呵护教师的心灵
“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远离痛苦与厌倦及心灵满足的升华,幸福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叔本华语)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时下教师的一种通病。据国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组对168所学校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据调查,中小学教师中有70%感到压力大,31.2%的人轻度心理障碍,12.4%的人中度心理障碍,21%的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症状,如强迫症、人际敏感症、忧郁化偏执倾向等。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
为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健康快乐成长,市教育局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迅速组建了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中心,并将在三年内对全市两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按照“分段规划、分层培训、分工负责、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分两个阶段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培训,轮训率达100%。
根据全市中小学教师实际状况和岗位要求,确立了三个层次(即骨干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实践考核和培训中的表现四部分,考核未达标者不能颁发结业证,培训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予以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