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成长
2011-12-29吴美东
中国德育 2011年5期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面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思路、方法基本趋于大同,显得比较脆弱。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山东省莱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同样经历着教育改革带来的阵痛,是沿袭旧制,埋怨自我?还是创新发展,续写辉煌?睿智的附小人用独到的办学思维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创新德育工作思路,走出“百校一面”的窘境!
让文化充盈校园——以文化人
“我们着眼于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时刻激励学生励志博学,为此我们统筹规划,精心雕琢,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将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力求‘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总关情,精心打造‘小而美,美而精’的魅力附小。”莱师附小校长刘a慧勤娓娓道来。
走进附小校园,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苑形象墙上镶嵌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鎏金大字,气势恢宏,催人奋进。清晨师生漫步校园,一曲曲美妙动听的少儿歌曲,乐音缭绕,让学生体验童趣;“为学生一生幸福和发展作准备”的办学宗旨”、“成长乐园、亲情家园、人文校园”三园式办学目标镶嵌在重要位置,醒目耀眼,给师生以温馨提示;教学楼外墙显要位置镶嵌着“少年中国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警句,时时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做有志少年;校园南墙橱窗的“二十四孝”解读,故事形象生动,底蕴厚重;门厅内的论语、弟子规、中华成语千句文等大型壁画,处处让学生感染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西苑科技广场,古代文明、现代科技、科幻未来、航模世界四个板块,梯次分明,寓意深刻;校园内“扬礼仪之风,做文明使者”宣传橱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教学楼内走廊一层一个主题,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美德、华夏文明、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文化版面,寓意深远;楼梯内校园小明星、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则成了楼梯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养成诚实守信、正直自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置身每间教室,更是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每个班的班级文化设计主题鲜明、富有创意,各班班名、班徽、班训、班主任寄语等彰显个性、独具匠心。“小荷才露尖尖角”荷花池内,荷花争艳,金鱼嬉戏,学校建成了40余种花草、树木的植物园,每到活动课时间,孩子们会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漫步植物园,让孩子认识植物,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之美。园内还给孩子们开辟了“农垦基地”,活动课时间,同学们在实践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农作物的栽培。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在这里巧妙融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情景课堂,为学校文化铺设了一道浓郁的人文底色。
让文明习惯成为自然
——以德树人
二年(3)班学生家长秦波很有感触:“附小抓文明礼仪教育真是实在:参加家长会,我们与孩子一起签名宣誓;孩子在家里,要求我们全家遵守《文明公约》,注意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有时家里产生点小矛盾,我和孩子他妈也得心平气和地交流,要不孩子会反映到学校和家长委员会,那就太没面子了!”“我们依托上级倡导的文明礼仪教育,以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我与家长共文明’为主线,盘活学校文化资源,全面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和优良习惯的形成。”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梅元增介绍说。
学校主要采取了“两条线”的教育思路,即:校内教育,以《好习惯排行榜》为引领,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自主管理和检查评比为手段,营造氛围,培养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学校制定了《莱师附小学生80各好习惯》,低年级养成30个,中高年级养成50个,在各班显要位置设置排行榜,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不定期给予评价,合格一种习惯给贴一颗星。学校会定期举办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活动,由“文明小使者”组成的学校迎宾团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校外教育,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以家长参与配合为支撑,以“小手牵大手,同向文明走”为形式,巩固学校教育影响,监督和保障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为此,学校在做足“校内教育功课”的同时,成功召开了首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我与家长共文明”活动启动仪式,选举产生了学校、班级两个层面的家长委员会机构,通过了家长委员会章程,聆听了有关专家所作的家庭文明教育专题报告,并认真学习了“我与家长共文明”倡议书,举行了学生家长集体签名活动。
如今,走进附小,大家都会发现孩子的脸蛋洗得更白净了,穿的衣服更干净了,说话做事更有礼貌了,行的队礼更加标准了,学习习惯更科学了,校园环境更整洁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让非遗走进学生生活
——以趣育人
目前,中小学课程建设存在趋同现象,无论走进哪一所学校,占据课程体系几乎“半壁江山”的大多是书法、绘画、器乐、舞蹈等“四大件”。基于这一认识,附小迈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探索的坚实步伐——
2010年6月,经过精心筹备,莱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附小成功启动。活动期间,“莱芜梆子”、“皮影戏”、“五角包”、“荷包”、“泥塑”等民间传统艺术纷纷亮相,拥有一手绝活的民间艺术家相聚一堂,交流切磋,大展身手。一时间,呕呕呀呀的“莱芜梆”、活泼俏皮的“皮影戏”、栩栩如生的“泥巴人”、走街串巷的“锡雕工艺”,成为校园“新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之后,学校因势利导,将部分莱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继开设了“莱芜梆子”、“长勺鼓乐”、“张氏吹打乐”等校级活动课程,“荷包”、“五角包”、“康家泥塑”、“布贴画”、“十字绣”等班级活动课程,并聘请莱芜民间艺术家对音乐、美术教师进行手把手的专题培训和指导。有了民间专家的指导,有了学习、活动阵地,学生增长的不仅是一份技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优良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五年(1)班的刘文同学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很喜欢‘莱芜梆子’、‘皮影戏’,它们都是我们莱芜当地的文化瑰宝。在学习中,我感悟到了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受到了冷落,但作为学生,把它们保护好传承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开弓没有回头箭。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我校还刚刚起步。下一步,我们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邀请更多的专家、艺人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探究中成长,相信这一特色文化必将产生更大的效益和更深远的影响。”刘慧勤校长如是说。
【吴美东,莱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