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缺失的学生道德评价是教育大忌

2011-12-29管杰

中国德育 2011年5期

  国民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
  一、学生道德失范,传递教育危机信号
  最近,药家鑫恶性案件,虽说极其个别,却令我们对学校德育进行反思。一名正在受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为了金钱却无视别人的生命,剥夺他人的生命。在检察院的公诉意见中写到:“一个乐者不仅应该诠释优美的旋律和曲调,更应该演绎高尚的素养和善良的灵魂。而这些在药身上荡然无存。”特别要注意是,药家鑫恶性案件在审判过程中,有的大学生表示对药家鑫的同情和理解,更有甚者在微博中扬言,“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这传递着道德教育危险的信号,反映了有的学生极端扭曲的价值观。
  在药家鑫案件审理中,辩护律师辩护材料中提到:药家鑫成长道路没有污点,钢琴十级,学习成绩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等。也使笔者联想到:前不久,网络上“摸乳门”、“脱裤门”等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议论,而且,“门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中学生。
  “你什么时候找到靓女别忘了通知一声”、“以后赚大钱、住豪宅、娶靓女”、“将来泡'小蜜'、包'二奶'”、“位子、票子、妻子一个也不能少”、“找个有钱老公”、“生一窝漂亮宝宝”……有谁能想到这些语言是小学生毕业赠言。如此的追求另类,极尽戏谑和玩世不恭。
  我们的基础教育虽在不断地改良,教育行政部门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
  质考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实际情况还是不尽人意、事与愿违。笔者认为当下道德教育中忽略学生主体评价问题值得关注。
  二、道德教育评价中学生主体缺失
  无论是升学、分数还是统一标准,这些评价指标中都缺少了被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参与。学生在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时几乎没有发言权,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自我,都不能影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评价的标准不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理想、感受和自我判断,而是来自整个社会所推崇的那些因素。
  学生评价中主体性缺失首先是因为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让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高考、升学、分数,特长热、择校热、办班热,未来的就业压力、文凭的含金量,所有这些因素形成一股巨大的外在评价的力量,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这个漩涡中拼命往上爬,试图成为被别人认可的人。导致主体性缺失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个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能力的系统性漠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倾向于把未成年人看成没有独立人格、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自我感受常常被看成幼稚、不成熟的表现。相应地,在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过程中,我们就更重视老师的印象、家长的印象、其他人的印象,唯独不会重视学生自己的印象。
  这种主体缺失的学生道德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新课改的方向背道而驰。
  学生评价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个性健全的、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学生尤其重要。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突出自我教育、自主评价
  第一,自主评价是学生自己自觉的道德反思和完善,是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评价阶段的再现。
  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核心就是学生能正确评价和反思自己。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按照皮亚杰等的研究,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就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情境性的道德评价到原则性的道德评价、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能动与创造。
  传统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单一和被动的问题,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总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过于追求外在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看成是实现成人愿望的工具。学生缺少自主,地位上是受动的客体,活动中是被动的适应。在评价上,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评价的群体。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与逆反甚至是对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都有自己的心理选择,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关注,需要主体地位的凸显。
  学生自主评价应该是主体性德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心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等等的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以人为本,追求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自主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什么是尊重学生?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第二,突出责任教育,培养责任主体。
  突出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实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大胆“放权”,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学生干的,学生能干的,就放手让学生干;该学生干,学生干不好的,教给学生干;不该学生干,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让学生知道怎么干。将学生推上舞台,使其由听众变成演员,由配角变成主角。在学生中倡导“自主”管理,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它首先面向了全体学生,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内在的潜能;它焕发出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行的是“我能行”的教育。它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判断,增强了敢于管理,敢于负责的意愿与能力,激发学生团结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上实行主体性教学,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课堂为学堂,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倡和要求学生自学自研,学会学习,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同时对自己作为实验的主体负责。无论是教育和教学,学校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发扬教育民主。同时,强调秩序和规则,培养学生在追求自我利益和个人发展时,学会考虑他人,对他人负责任。
  第三,营造道德模范区,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善良、尊师、孝亲等传统美德教育是时代与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善良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百善孝为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特点让传统同美德焕发出培育新人的实效。学校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引导,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爱国、文明、健康道德的模范区。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学生对诚信、善良、责任问题的看法,有针对引导。尤其强调在传统美德教育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实际。避免过于政治化和抽象化,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难以融入到学生们的思想之中。
  总之,主体缺失的中学生道德评价模式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评价,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形成。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体会教育过程的愉悦,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是德育取得实效的保证。
  
  【管杰,北京十二中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