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
2011-12-29徐惟诚
中国德育 2011年5期
当前,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愈来愈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许多严重的事件都使人们日益感到欺诈行为的危害,呼唤加强诚信建设,探索不诚信现象的根源,寻找建构诚信社会的途径。
诚信是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中,生产自给自足,诚信不可能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虽然有能够满足和不能满足,即能不能达到预想目的两种可能,但基本上不会发生自己骗自己的现象。
为了维系商品交换、互通有无的秩序,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历来把守信用列为重要的内容。“人无信不立”、“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不轻然诺”等许多道德名言和许多著名的故事流传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些重要的道德观念和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是一致的。任何人失去信用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很快就会失去周围人的信任。他就会站不住脚,处处碰壁,得不到别人的接受和支持,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前途。这就是“人无信不立”的依据。
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使人的交往范围无限地扩大了,人们每天都要和无数陌生人打交道,每天都要使用各种不知道提供者来源的商品和服务。不守信用者感受不到不被信任的威胁。这对于企图获取非分利益者是一种鼓励。他们企图获得超过自己诚实劳动和正当经营所能获得的利益,或者根本就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于是,各种欺骗的手段就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好象市场经济就是追逐利润的经济,强调道德,强调信用,就是不合时宜。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润,但是必须建立在诚实劳动和正当经营的基础上,必须以信用作为自己的道德前提。没有信用,商品交换就不能成立,更不能发展。卖出的是商品,换来的是假钞,何必要卖呢?买东西买到伪劣商品甚至有毒害的商品,人们何必要买呢?失去了信用这个基础,交换发展不起来,分工发展不起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发展不起来,社会就会陷入停滞、倒退、混乱,市场也会瓦解,利润当然也就谈不到了。
现在少数人破坏信用的行为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是利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是讲道德、守信用的,而又对失信者缺乏足够防范的大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每天打开自来水龙头,流出来的是干净的水;拉开电门,得到的是稳定的电压;订的报纸定时送到,买的米面能够放心地吃。正是这种绝大多数人都遵守信用的情况,使市场能够正常地运转。少数破坏信用者正是混在这个大环境中,利用了这个大环境,更利用了人们的疏于防范来破坏这个大环境,损害人们的利益。
对于这样的情况,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否则就会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使社会失去活力,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付的办法,一是要加强法制,切实保护讲道德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利益,严厉惩处违法乱纪、破坏信用者,加强他们的犯罪成本,使他们得不偿失。但事实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立法、执法都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下去。二是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信用观念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唾弃和抵制不守信行为的教育。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社会组织,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都必须具备的意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让失去信用者失去信任。许多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发达国家正是这样做的。我们看到,在那里,一些信用记录不佳的人买保险,保险公司要收更多的保费;就业求职,到处碰壁;即使用欺诈的方式为本企业赚了更多的钱,还是要被辞退、被解雇。如此等等,都不是政府有什么强制性的规定,而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作出的抉择。理由很简单:既然这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破坏了信用,那就不一定有把握对我守信用。惹不起,躲得起,不同这样的人打交道更安全。只要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任何失去信用的人都不会被人信任,他的活动就没有市场了。当然这也要有条件,就是能有办法了解到需要打交道者的信用记录。现在有的地方正在建设信用档案。当然查阅这种档案也要有条件,例如要征得本人同意,以免侵犯了个人隐私。
诚信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植根于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生存、发展,一步也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至少不要对他人、对社会造成损害,才能被他人、被社会承认;才能取得立身之本,才能有长远地、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无信不立”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青年人正处于人生的起点,一开始就把脚跟立定,坚定自己的意志,从小事做起,不受形形色色歪风的诱惑,一生终将受用无穷。
【徐惟诚,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