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1-12-29
中国德育 2011年12期
王威:我眼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思政课已经从我的脑海里淡去了。近来无意间翻开角落里的教材,不禁想起了期末考试前背书的情景。作为一名在校博士生,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好思政课对我们人生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也许在一些同学看来,学习思政课既不能帮助他们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不能帮助他们出国和就业,因此,他们觉得这几门课对人生毫无益处。实际上,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加以理性的思考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它对人生的影响方式往往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特征,正因如此,同学们对此的认识也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了大家的学习态度各不相同。谈到学习思政课的效果,似乎效果欠佳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很多人认为教学效果不好,责任在老师。但在我看来,造成思政课实效性差的原因是应当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社会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具有课时量少、大班授课的特征。在绝大多数高校,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听课的场面是不足为奇的。这就使思政课教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不仅如此,这样的课堂设置还给一些同学浑水摸鱼、搞恶作剧带来了便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在和一些喜欢捣乱的学生斗志、斗勇、斗气。在这种情形下,老师能顺利把课程开展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谈什么贴近学生和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在我看来,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就不能再这样搞“批量生产”,至少应该像专业课那样小班授课,这样老师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精雕细刻,才有可能对学生用脑、用智、用心、用情。
社会环境也是制约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社会的转型往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道德水平的滑坡,这些问题在我国已经有所崭露,比如重利益、轻道德,重科学技术、轻人文素养,还有急于求成、追求短平快的焦躁心理。社会中的不良思想观念时时刻刻都对思政课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诱发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不注重品格修养的浮躁心态,导致了学生只看眼前效果,不管长远效果的短视和功利心态。课堂上讲的是人格境界,课堂外论的是实用主义。当社会上的功利与实用之风刮到课堂上,孰是孰非,就很容易给学生带来选择的困惑,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
不可否认的是,思政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地方。从教学理念来fq3It2Ht8wVn/MZ3stROXg==看,思政课应当从侧重知识的传递转向侧重能力的养成。有的教师把思政课的教学理解成知识的灌输,这种知识主导型的教学理念势必造成一些学生只重分数、不注实效。他们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诵某些所谓的“重点”。看似大家的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不错的,但考试成绩的合格能与思想品德的合格等同起来吗?
从教学内容来看,有些课程内容过于空洞,讲的都是些“大道理”,这也是我们学生最为反感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比较关心国内外的大事,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但是在课堂上,老师们讲的有些“大道理”却让人感到空洞泛味,一些内容甚至高中时就已经在讲。
从教学方法来看,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思想和理论更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是如何把这些教材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足工夫。在我们看来,思政课应当是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说教。应当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启发心智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吸引同学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孙宇:做一名大国青年
北京大学自正式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教育观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一、“情感激励教育法”引起我们的共鸣
所谓“情感激励教育法”,即从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出发,集合了“情感教育法”和“激励教育法”的优点,通过教育者的激励,使受教育者努力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情感需要,将被动的服从和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我收获了真知,学到了道理。
首先,第一课堂的互动。其一是师生互动,即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和行为互动所引起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共鸣。每一位老师在讲课前都会对同学说,思修课绝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讨论会,老师们鼓励每一位同学在思修课的舞台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思修课应该是同学们发言最踊跃的课程,在组织语言和倾听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人生看法和态度,进一步理解自己的某些认识。其二是同学合作,即引导学生相互鼓励,使课下学习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北京大学思修课每学期专门设置4学时的展示课,同学们自发组成团队,通过PPT、视频、情景剧等形式诠释课程主题。比如,一些同学在谈论“爱国主义与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时,就提出“名人改变国籍是否理性?是不爱国的表现吗?对你来说爱国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引导其他同学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积极地表达自己观点,留学生也在积极探讨自己国家文化传统下的爱国主义。国际化的课堂讨论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把看似遥远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摆在同学眼前,将切身体验转化为深度思考,从而引导同学树立科学的爱国观。
其次,第二课堂的交流。北京大学思修课程教学团队设立了“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团队和同学在课下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教学平台中,教学团队随时设计关于社会热点的主题,激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查阅资料、分析探讨、提出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发帖、回帖来表达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开放的教学网为同学相互学习、激励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大家经常可以在网络中发现充满智慧和思想的观点。
二、教科书中的道理引领我们的生活细节
第一,包罗万象的思政课体系。高校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五门思政课,其中,思修课是最“包容”的课堂,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婚姻家庭。正是这样包罗万象的思政课体系给了同学们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良机和平台,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二,细致入微的生活导向。在大学的很多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思修课的身影:上过迎接新生活的思修课后,大一新生们的脸上多了几丝自信和执著,他们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性的评判,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有了深厚的感情。同学们在生活中时刻感受着思修课的神圣魅力,这也正完成了思修课“育人”的教学目标,完成了由课堂渗透生活的教学飞跃。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思政课是一个让你成长的机会,让你深刻的机会,每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观点、理解深刻的道理、沉淀深邃的思想。学会去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国家。我也期待着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收获更多的人生财富,努力成长为一名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大国青年。
责任编辑/苗培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