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效性
2011-12-29
中国德育 2011年12期
张丹华、陈海青: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效性
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各种社会事物和现象,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然而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学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在为数不少的青年学生中受到了“冷遇”,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在进行思想传播的时候,教学模式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命题对于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概论课教学中准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它“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世界,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与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为把握“概论”课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在概论课教学中必须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价值取向的本质属性。这是决定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实现时代化发展的理论前提和方向保证。在概论课教学中,需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属性,深化教学效果。要着重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事业的惟一价值取向,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尽管二者各自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变化,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依然是共产党人庄严的承诺。
其次,在概论课教学中必须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概论”课教学中,要纵观历史进程,关注其变化发展,拓展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历史。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过程加速推进,世界风险社会逐步形成,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放到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国未来发展的时空链条中去考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概论课教学中准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在于深刻认清时代性质、基本特征和时代主题,其深层逻辑视野为把握概论课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哲学意境。概论课的教学必须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发展成果。
首先,要着力揭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哲学内涵,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理论体系的精髓,深入分析理论体系具有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明确理论成果之间的坚持、继承和发展关系。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概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问题既要讲清逻辑必然性,又要彰显它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其次,着力讲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它不断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做出科学回答,在实践中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关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识社会、了解现实,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和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认识新形势、把握新情况、总结新特点、探索新规律、创新新理论,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所遇到的不同的实际问题。
在概论课教学中准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导向
面对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回应时代的挑战,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引领概论课教学理念并丰富其教学目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推进教学思路的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分析热点问题的内涵和层次,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和精髓,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概论课教学要坚持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激励学生关心时事和国家大事,理解并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目标。概论课在本质上是“说理”,就是讲思想、理论。概论教材首席专家吴树青指出:“概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因为它不是一门单纯知识性的课程,而是一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课程。”这样的问题体系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生动的教学体系,顺利地实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教学基点转换,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吸引力。
无论是对理论体系的阐述,还是观点内容的表达,都应从问题意识出发,针对学生思想状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张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
【陈海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