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峻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011-12-29朱雪良
世界教育信息 2011年11期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欧美国家更是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在中国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有610万应届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在此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势在必行。
一、关键能力的基本内涵
1974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中,论述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此概念提出后,在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关键能力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甚至提出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今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
20世纪80-90年代,关键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成为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民族意识不同,对关键能力的具体表述也各不相同。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在1999年认定了以下几种核心技能: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口]。澳大利亚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七个方面:收集、分析、处理意见和信息的能力:表达意见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和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新技术的能力。而德国学者则认为,关键能力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与个人相关的能力,包括求知欲、创造力、自我革新能力、独立性、学习能力、责任感、耐挫能力、应变能力、冒险精神;二是社会和组织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
因此,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或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也可称为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必不可少的可迁移的跨职业能力。2007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专门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此标准中的核心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
虽然各国学者阐述关键能力的涵义时用词不一,但不难看出,他们认为关键能力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都指一种跨职业、可迁移、可转换的能力。它是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和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和职业生涯影响深远。
二、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数国家面临适龄人口就业的巨大压力。所有这一切都对各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主要针对具体职业和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