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跨境教育质量保障 推动中外青少年发展
2011-12-29印杰
世界教育信息 2011年11期
印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现兼任中国化学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1992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晉升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98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1999年和2000年分别担任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和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秘书长。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995年和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30年座谈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的人员,我对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有着深切的感受。
一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的30多年,上海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规模日益扩大,形式日益丰富多样,跨境教育迅速发展。不仅政府积极而为,而且包括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内的各民间组织、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活动。去年上海的中学生在经合组织的PISA考试中夺冠,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激发了基础教育界关于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热烈讨论。实践证明,上海开展的院校长海外培训、币生国际交流、课程国际衔接与学分互认等项目,在实现教育外事工作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管理、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水平的迅速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各种形式的跨境教育日益成为国际教育的焦点。如何保障质量,是我们必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我们要考虑中外双方的特点、用国际上通用的规则来衡量。2006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我们合作,联合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和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探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组织体系,设计了与国际衔接的一整套标准、工作程序与办法。这是我们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与国外高水平质量保障机构合作、以自律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一项开拓性工作。这一对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尝试,已被列为上海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为国家整体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外人文交流日趋频繁。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指出,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中之重,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应重点关注中外青少年的交流。我在上海市教委工作就深刻感受到了青少年交流为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城市所带来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上海有许多友好城市,每年都会邀请多个友好城市的学生及教师到上海的姐妹学校进行交流。各种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交流活动拓宽了上海市青少年的国际视野,提高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了上海与世界其他城市、地区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基于上海的良好基础,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协调下,我们率先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心成立不久就接待了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的俄罗斯中小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接待任务,效果非常好。
在总结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整体外交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交流协会今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更加重视跨境教育质量保障。随着教育国际化日益深入,跨境教育的数量必然会加速扩大,形式必然会更加多样,质量保障必将成为各利益攸关方所关注的焦点。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流动,维护我国教育主权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促进跨境教育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推动中外青少年交流长足发展。目前,我们国家缺乏一个中外青少年交流的“名片”。在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近几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具体协调开展了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积极搭建了青少年人文交流平台。这对加强中外青少年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开拓思路,积极探索设立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进活动中心建设,夯实中外友好的民间基础。
谢谢大家!
(文章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印杰2011年9月28日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