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服务 打造品牌 助推高等教育國际化

2011-12-29周其凤

世界教育信息 2011年11期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國科学院院士,美國麻省大学理学博士。兼任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國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曾任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985”工程办公室主任、吉林大学校长。
  大家好!今天,有幸作为國内大学代表,与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庆祝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我感到非常高兴。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与交流协会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如此,两者之间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大不仅是交流协会工作积极的响应者和参与者,也是协会最早的倡议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大校长周培源先生、季羡林先生就基于开展教育民间交流的迫切需求和历史考虑,联合一批著名学者发起倡议成立这一全國性组织。此后,北大包括丁石孙、罗豪才、陈佳洱、许智宏以及我在内的历任校长,都兼任交流协会的副会长。可以说,30年来,交流协会全力支持着北大的改革发展,北大也全力支持着交流协会的不断壮大。
  上世纪80年代,我國改革开放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断多年的高校对外交流亟待恢复。在中央“官民并举”方针的指导下,交流协会应时而生,开创了我國民间、半官方教育國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先河。交流协会成立后,在开辟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交流协会的工作极大地便利了我國大学与外國民间机构、教育团体的来往,使大学得以在商订教育交流项目、接受奖学金名额、派遣留学生等领域中拥有更为广ws83PTI8Lds/CMv/1iS+og==阔的空间,为我國高校迅速打开教育國际交流局面,为促进中外大学师生、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211”和“985”工程的先后启动,加快了解國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一流大学的管理、教学经验,就成为摆在我國大学领导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在这一时期,交流协会坚持贯彻“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吸收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做了大量工作。交流协会先后组织实施了中澳、中英、中美、中加大学校长能力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已成为大学校长们开阔國际视野、提升领导能力的品牌项目;十余年来,参与这些项目的大学校级领导已近200位,其中升任校长的就有近40人,北京大学就有多位校领导赴海外参加培训。交流协会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中法大学校长论坛”等,为中外大学校长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宝贵平台。交流协会先后在美國、俄罗斯、法國、加拿大、德國以及拉美、东欧等國家和地区举办的“21世纪中國高等教育展”,向海外宣传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为國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外教育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