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事业天地广阔\\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2011-12-29章新胜

世界教育信息 2011年11期

  章新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2003年至2004年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2005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2003年至今连任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此前曾先后任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南京金陵饭店党委书记,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苏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兼任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张家口技术工程学院、杭州大学外语系,并先后赴美国丹佛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获哈佛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改革开放,教育是先声。1981年7月,由教育部、外交部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正式成立。从此我国民间的、半官方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有了专门的组织,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年的奋斗历程。今天,各位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常务理事、理事和各界人士的代表一起,庆祝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我怀着非常高兴的心情对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亲自出席了我们今天的座谈会,带来热情地祝贺,使我们感到特别荣幸。我们国家历届领导同志都高度重视民间外交和民间教育交流合作,把它看成是国家总体外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刘延东同志多次就教育交流和人文交流作出重要的指示和精辟的阐述,亲自出席我国首次全国性的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会议,使我们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者倍受鼓舞,揭开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事业的新篇章。今天刘延东同志还要给我们作重要讲话,这对我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交流协会的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的重要作用。我谨以全体与会者的名义,对刘延东国务委员及其他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官民并举”方针指引下,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为深化中外教育界理解与合作、增进人民间友谊与共建和谐世界,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交流协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1年到1990年,是协会初创、开辟渠道的十年。改革开放之初,在万里、姬鹏飞、方毅等老一辈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周培源、季羡林、张维、黄辛白、李滔等著名学者和教育部门、外交部门领导同志的积极倡议下,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根据国务院批文精神,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4个市陆续成立地方交流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及全国性教育组织逐步成为交流协会会员单位。交流协会作为教育系统的综合性涉外民间组织,配合国家改革开放战略,肩负起开拓民间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的历史使命,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打开出国留学渠道、帮助高校建立与境外教育机构的联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二个阶段从1991年到2000年,是健全组织、加快发展的十年。交流协会应对国际风云变幻,贯彻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方针,围绕难点、热点问题,发挥民间优势,组织实施了各级各类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逐步拓展民间来华留学业务;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1991年注册为全国性社团组织,逐步朝着按国际民间组织惯例和依法治会的方向迈进。1994年,交流协会配合国家开放战略,在教育部、外专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承担境外培训工作;同时,配合国家外交工作,承办了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的“中国妇女教育非政府系列论坛”、“华夏园丁大联欢”、“艾森豪威尔基金会交流学者”、“中日青年大联欢”的部分项目等。
  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 0年,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十年。交流协会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配合我国大经贸发展的方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活动。这一阶段,我国来华留学生进入成规模的发展时期,协会在进一步增强为“985”、“211”工程院校服务能力的同时,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国际交流,逐步开展中小学国际交流,并将区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进与亚非拉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教育面向世界”。继2006年获得“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后,交流协会陆续成为“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团体会员、“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奠定了基础。交流协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从2000年起每年在国内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中国国际教育论坛和中国国际教育展),从2002年起每年赴国外举办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为拓展来华留学,特别是正规学历来华留学工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30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成立的开展中外民间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全国性组织,交流协会不辱使命,始终秉承平等、友好、互利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搭建开展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际性重要平台,建设一批有质量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品牌,已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30年励精图治,奋斗不息;30年春华秋实,光辉岁月。一代代交流协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感动并激励着今天仍在不懈奋斗的人们。协会30年来的成绩,是在中央的关心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外交部、中联部、统战部、财政部、民政部、外专局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全体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名誉会长,黄辛白、李滔、柳斌三任会长和各位副会长,各届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取得的。各位都为协会的发展付出了心血,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让我们再一次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交流协会发展的各界领导和人士、向交流协会的各位老同志以及所有从事和参与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工作中,我们有几点初步体会和认识。
  第一,交流协会30年来之所以得到重要发展、取得重要成绩,始终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围绕国家重点,发挥民间特点,积极开展交流,同时摆好位置,努力成为党联系教育民间外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做好政府工作的配角,成为教育外事工作者之家。
  第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国家教育对外开放都在坚持官方和民间并举的方针,而且形式越来越多样,发挥着“千手观音”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迎接全球化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地位空前提升,部分国家对我们既充满赞叹与惊奇,同时也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心的背景下,我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潜能和空间将越来越大,在广交朋友、凝聚民心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正如刘延东同志指出的那样,教育交流合作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正可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
  第三,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坚持—手抓扩大民间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民间交流发展,~手抓教育涉外防范、反渗透,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形象。教育民间对外开放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注意双方的利益关切,找到双边和多变利益汇合点,以不断扩大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创和谐世界。
  展望未来发展,我们任重道远。在看到过去30年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交流协会开展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要求,与《教育规划纲要》的任务目标特别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面临不少挑战。
  为此,在未来的30年,交流协会作为一个民间教育国际交流机构,将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发挥优势,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于人文交流,重点要做好四件大事。
  一是注重内涵发展,狠抓质量,苦练内功,培育我们的核心能力。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的要求,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2010年8月24日以及教育部领导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所做的重要批示精神,我们目前正结合国际经验,在克服过去主要做项目合作的单一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和推进如何发挥综合性民间教育交流机构的特点,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交流协会在国内外广泛调研和在华东等地区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认证试点的基础上,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积极推动以自愿为前提、以自评为基础、重在质量监控过程、以质量基准性为保障而实施的行业自律性的认证工作,先后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美国新英格兰学校与学院协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荷兰佛兰德认证机构、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日本大学基准协会等国外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签署交流合作协议或意向书,采取中外合作的办法,积极推进在上海等省市的中外合作办学认证试点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质量保障,而且有利于吸引来华留学生,使认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学分制、考试制度等方面与国际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对接,获得国际社会认可。这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评估、行业自律的国际认证惯例。我们正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作为提高跨境教育质量的核心能力来建设,为建设亚洲最大的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平台而努力。
  二是我们认识到,要实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这一重大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走在亚洲各国前列,通过集成资源,改革体制,不断创新,打造符合国际惯例、亚洲最大的来华留学双边、多边国际性交流平台,从而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特别是吸引接受正规教育的学历生。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创立的平台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高校、政府机构和社区、各类民间协会、基金会、企业、文化集团的7 000余名教育工作者参加,既有团体会员,也有个人会员,其中2 500名与会者来自美国本土以外。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ors,EAIE)创立的平台也起着类似的作用。目前,亚洲这方面的组织尚为空白,我们将努力通过核心品牌的创建,构建中国的NAFSA和EAIE,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教育交流机构。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国际化人才,在于广大的校长、教师和教育外事工作者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交流协会将在深入推进中澳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发展项目、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中美基础教育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等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项目的同时,还将继续加大校长和师资的培养力度,促进师生国际交流,扩大师生国际视野,培养造就一批民间教育外事工作队伍。
  四是完善组织建设。交流协会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参与和从事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队伍;进一步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民间交流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广大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者和参与者之家。同时,我们将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根据袁贵仁部长在换届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协会理事会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理事会的决策、监督作用,把协会常务理事会建设成程序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汇集众智的机构。理事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章程行事,接受会员单位监督,要调动理事、常务理事的积极性,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要加强协会秘书处作为理事会行政机构的能力建设,建立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
  我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事业天地广阔,任重道远,大有可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全体同志将与全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同仁一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要求,坚定信念、紧抓机遇、服务大局、开拓创新,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建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文章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2011年9月28日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