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内容”先于“教学方法”

2011-12-29唐光超

中国教师 2011年12期

  我们的身边,有不少教学艺术高超的优秀教师,也涌现了许许多多所谓的语文教学模式。优秀教师们马不停蹄地到处示范讲课,我们的普通教师拼命地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所谓高超的教学艺术。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仍旧在原地踏步。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角度,基本上是从教学方法出发的,即着眼于教师“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样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其实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要推广的是怎样的经验。单从教学方法论教学方法、论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
  这就关乎我们教师要做出的重要抉择:指向于 “怎么教”的“教学方法”和指向于“教什么”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把谁放在语文教学中的首位?
  日前,我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试通过对两位教师执教《燕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第1自然段的教学案例剖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课文内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李老师执教的《燕子》第1段。
  师: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我们来读读第一段,读读这只美丽的小燕子吧。(大声地朗读)
  师:这短短的一段话,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燕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美丽的小燕子。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示这只可爱美丽的小燕子。(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示这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学生抓住“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交流燕子的活泼机灵、美丽可爱)
  师:出示“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读一读这些词语,作者看到这样一只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兴奋。
  生:很想赞美赞美这只小燕子。
  师:是啊,这样一只美丽可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田野边飞过,从杨柳旁飞来,作者是多么兴奋,多么想赞美一番啊。谁再来赞美赞美?(指生读,全班有感情地读)
  
  黄老师执教的《燕子》第1段。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的形象的呢?先看第1自然段的外形之美。(生齐读第1段)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它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写出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他注意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的特点。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他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对啦!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
  师: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特点来写。作者就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来写出它的美。抓住了几个方面的特点啊?
  生:羽毛,翅膀,尾巴。(生齐读这三个特点)
  师: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还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美?
  生:我觉得还用上了一些形容燕子的词语来写美。比如,乌黑发亮啦,俊俏轻快啦这些词。
  师:这位学生真有一双发现语言美的眼睛。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生摇头)
  师:同样写黑,“黑乎乎”用在这里就不美了。“剪刀似的尾巴”美,“树杈似的尾巴”美吗?(生摇头)
  师:所以你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用词优美)读一下。(生读:用词优美)
  师:所以,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非常重要。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抓住特点,用优美的词语所描写的燕子。(生齐读第1段)
  师: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是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同样的课文,两位教师采用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李老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是: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感悟“燕子”的美,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燕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理解感悟)和“作者看到这样一只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心情怎样?”(情感体验)。教学徘徊在“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里,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会提高语文能力,走的是“带着学生感悟课文”的路子。至于课文是怎么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却全然不顾。
  黄老师的教学内容定位在:学习作者描写燕子美的“方法”。他不仅关注了课文内容,更关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一开始就以“表达形式”为切入口,“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通过朗读发现,燕子的美是通过“抓住特点”来表现的,教师就引导学生懂得,“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特点来写”。接下来黄老师引导学生继续寻找“还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美?”学生再次找到语言的秘密,“用词优美”,黄老师作了提升,“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差不多,结构相同,读起来很有节奏”,再让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实现了真正的语文积累。显而易见,黄老师授课的重心不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上,更注重“话语形式”,走的是“言语训练”的路子。
  学习语文,包括学习形式(怎么说)和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语文教学要同时兼顾话语的形式和话语的内容,到了中高年级则要逐步侧重“话语形式”。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样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实现出来。阅读课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课文是“怎么写”的。在阅读教学上坚持像黄老师那样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能力提升上将会受益匪浅。
  评价一堂课,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有效。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学再精致、再精彩,学生的朗读再感人,课堂氛围再热烈,教学价值都是很有限的。
  笔者试以王振会老师(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称赞》(人教版第3册)为例,再从它的“适宜的教学内容”方面来进行简要地剖析。
  王老师的《称赞》教学内容:一、抓“识读”奠定文本阅读基础,落实读懂课文、感知大意;二、抓对话指导训练,理解词语,落实方法指导、形成能力;三、抓重难点生字的书写,落实书写指导的精要、得法。
  王老师的《称赞》确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我看来,成功的要诀主要体现在“围绕小刺猬和小獾对话,以朗读训练为经,以字词句训练为纬”这个适宜的教学内容上。《称赞》是一篇童话,如何在童话教学中习得语言,是这节课的重点。这篇童话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小刺猬和小獾饱含温情又富有童趣的对话上。王老师抓住“清晨”和“傍晚”两部分进行了两次的对话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渗透语言训练:理解“粗糙”“傍晚”等词语、指导感叹号的朗读、指导“一个比一个”的短语训练等,学生在感受童话故事乐趣的同时习得语言,真正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有机统一。
  教学内容适宜妥切了,教学方法选择的余地是可以很广泛的。识读生字采用“摘苹果”还是“摆动物名称”,理解词语采用“借助图画”还是“结合生活”,朗读训练采用“抓提示语”还是“加动作表演”,这些方法都是相对次要的,只要教学内容是恰如其分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教学方法的细枝末节,至于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
  我们很多教师备课时由于习惯于“教学方法”优先的思路,在“教什么”还拿不准的时候,急于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造成了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这可能会导致备课流程不尽适合语文教学,甚至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不能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教学行为的指路灯,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有助于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浦江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