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心育发展平台 丰富学校发展内涵
2011-12-29李志东
中国教师 2011年12期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话题,如何开展好心育工作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实践发现,突破心育工作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不是保证心育工作的常态化实施,而是如何将心育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起来,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我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迈出了一条较为扎实的研究之路。
一、让心育在课程实施中推广与普及
学校实施心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它作为一门活动课程,涵括了“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在内的赋予学习者“学习经验总体”的广义课程论范畴,与学科课程存在着明显差异。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各学校要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课时间。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地开设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落实好心育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及长效机制。我校从培训一流的师资队伍入手,采取多层次推进方略,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强力推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和进展工作。
1.师资培训提供保障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心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为此学校通过聘请专家做讲座、观看网络视频、学习典型经验等形式,定期进行心育教师培训;同时还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支持鼓励外出学习等形式,加强心理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巩固心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目前,学校已配备专职心理教师1名,兼职心理教师17名。为提高心理骨干教师的课堂执行力,每学期学校都开展心育专题的教研活动,本着“同研一节课”的思路,对心育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评、议、改,教研情况直接与教师考评挂钩。多种形式的教研与培训,提高了学校心育师资水平,为心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2.梯级推进保证实施
一是由专职心理教师阶段性地组织开展专题心理讲座,旨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引领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二是由兼职心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两周上一节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心理教师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凭借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适应能力,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三是由班主任老师阶段性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更多地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的影响力,以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为主,班会的时间和主题由学校统一规划,各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交流与研讨。
3.内容丰富促进普及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是充满弹性的,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构建中以山东省荣成市教研中心下发的课程资源为基础,不完全拘泥于课程资源,注重挖掘利用现实资源。一方面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辅导方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烦恼,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的情绪情感,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学情的深度开发,以学习心理为中心,进行学习心理的超前辅导,从而预防和避免由学业失败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先后开发了“雨露馨语”等系列心育课程,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心育工作的推广与普及。
二、让心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与深化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和能力的方面,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我校在常态化开展心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