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度商业书籍评选

2011-12-2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年2期


  回归原点的领导哲学
  
  尽管危机的迷雾已逐渐散去,然而“反现任”风潮以及频繁的突发性事故却使2010年对于领导者而言仍旧是“艰难时世”。这本该是催生新理念的沃土,但我们发现,回归传统才是2010年无法忽视的亮点之一。
  78岁临危受命拯救日航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近年被推往舆论中心,也带来全球的稻盛研究热。在稻盛看来,商业逻辑与人生信仰相通。从《活法》到《干法》,传递的无非是回归原点,回归极致简单的价值观,它们让无心领悟的人视而不见,让寻求速效解决方案的人失望而归。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稻盛以此自身修行,也以言传身教引导人们摒弃对纷乱世相的执念,回归对慈悲、谦逊、克己、同理心的坚守。唯其如此,才能拥有超然物外的视角和卓越的判断力。人生如此,领导之道亦如此。
  序言中稻盛交待了写作《干法》的初衷——对当下日本青年集体性丧失工作热情而痛心疾首。因此书中再次强调了他著名的方程式: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尤以“热情”为甚。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宗教般强烈的热情为他一次次开启“智慧之井”,感悟到“工作现场有神灵”,听到“产品的哭泣声”。相较而言,他认为能力虽不可或缺,但如果对能力的追求偏离正道,便会引发对捷径的迷恋,这正是稻盛对于当下社会的又一担忧。
  在eBay前总裁梅格.惠特曼的自传《价值观的力量》中,来自东方的“正心”与来自西方的“价值底线”得到呼应。回顾近30年的职业生涯,这位带领eBay从初创期的混乱走入成熟的女性高管始终强调“做正确的事”,在保持思维开放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与价值准绳:每一次决策之前她都问自己:“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的言行是否与价值观一致?”书中总结了10种惠特曼所坚持的价值观,例如人性本善、真诚正直。同样,惠特曼也将价值观带入企业和遍布全球的网络社区。因为对人性怀有根本的信任,eBay尽量减少对用户的限制性规定,给其充分的自我管理空间;因为对正直的坚守,在eBay系统发生长达20多小时的瘫痪后,惠特曼顶着盈利目标的压力,偿还了所有卖方的展示费用,而不仅仅是协议上规定的“在系统故障期间结束拍卖的卖方”的费用。在一个人们普遍认为成功意味着放弃或弱化传统价值观的时代,惠特曼的坚守激发了企业前行的动力和能量。
  《三双鞋》是2010年全球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其英文原版一经推出即登上亚马逊畅销榜首。创业投资家盖伊.川崎认为,创业者与其把时间花在对新商业模式的追逐上,不如更关注改善现有服务。美捷步网站创始人谢家华完美践行了这句话。
  美捷步对更佳客户体验的追求到了极致的境地。为了降低顾客在线购买鞋类的障碍,将30天的免费退货期延长到一年,且承担运费;当顾客无法确定尺码时,竟推荐顾客同时购买三双鞋,试穿之后再把不合适的退还;当听说拉斯维加斯的服务人员能提供24小时服务,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将公司总部从旧金山搬迁至拉斯维加斯。
  对客户体验的坚持也让美捷步成为企业界的异类。他们不追求模式的创新,也不迎合资本的时间表和股东的欢心,而是把几乎所有努力和资源都放在改善客户体验上。这种极致理想化在投资机构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谢家华回归商业基本价值观的理念显然成功地为顾客奉上了快乐——在顾客的称赞中,美捷步已经悄然占据了全美最大的在线鞋类销售市场份额。
  
  探秘危机图景
  
  灾难让神话破灭,让世人理性,而华尔街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幕后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本年度金融类推荐图书试图无限逼近危机核心,对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的历史图景进行还原和诠释。
  《峭壁边缘》作者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头上的光环在金融危机中黯然失色,《时代》周刊甚至将他列为金融危机罪魁第六位。除去自辩色彩,本书价值难以忽视。保尔森毫不掩饰他的过失:金融机构大厦将倾时,他并未做详尽的调查;英国财长阿里斯泰尔.达林对收购雷曼顾虑重重时,他未曾警觉;他还轻视了公众对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救市的容忍程度,终遭千夫所指。
  但保尔森依然竭力让金融帝国止步于峭壁边缘。身为自由市场的坚定倡导者,他对华尔街的贪婪深恶痛绝。可为了救市,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拯救者”为救市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大而不倒》的作者索尔金针对200多位危机当事人进行了长达500多小时的采访,对危机背后操控与被操控、阴谋与阳谋的交替上演进行了精彩描述。故事从摩根大通同意收购贝尔斯登、美国决定实施政府干预写起,华尔街企业领袖、管理团队及各国政府官员、银行家、律师各色人等先后粉墨登场,喜剧和悲剧在瞬间转换。
  索尔金不仅对雷曼等“倒霉者”描述详尽,而且对“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如何在全力自保不惜笔墨。这不是一部关于金钱和欲望的浮世绘,而更像一部还原危机场景的纪录片。
  在金融类推荐图书中,汇丰集团主席斯蒂芬.葛霖的《金融的王道》以历史学家的担当,为读者提供了一部300年资本市场发展的忧思录。
  在葛霖眼中,危机发生之前的西方金融体系是十足的“棉花糖”——好看却软弱无力。金融行业流行的交易方式是“浮士德交易”——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妨碍了交易者对更有价值事物的追求。脆弱的行业载体为危机的发生和蔓延铺设了温床,而名目繁多、包装精巧的金融衍生品及其高杠杆,就是在温床上生息作怪的魔鬼。
  最凶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但金融行业是否摆脱了心理阴影仍未可知。葛霖在书中呼唤“金融的王道”:只有回归基本价值观——幸福、爱和友谊,金融市场的价值生产才能稳定持续。
  “股神”索罗斯的《超越金融》既有对当前动荡市场的分析,也有对政治权力和道德价值的关系剖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复苏势头可能停止,甚至会‘再次衰退’,我不能确定的是它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在索罗斯看来,今天的信贷和杠杆问题比上世纪30年代严重得多,“一方面,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危机不同以往——我们处在一个时代的终点。另一方面,包括我自己在内,人们未能预见到复苏的程度。”根据索罗斯的分析,危机过后,美国将输得最多,中国则可能成为最大赢家。(文/张小平 张述冠)
  
  另类创业力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犹太民族更有资格谈论创业。以色列是当下全球创业公司最密集的国家,其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平均水平的30多倍,中国的80倍。人们很难以理解,这个仅有710万人口,长期处在战争阴云笼罩下,自然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何以成了新兴公司成长的沃土?外交政策专家丹.赛诺和索尔.辛格在《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指出,以色列文化中“肆无忌惮”挑战权威、质疑成见的特质是创新生长之源。而其独特的全民预备役制度又使反权威文化得到加固。全民预备役机制以能力为先,年轻人可以领导长辈,出租车司机可以指挥百万富翁,人们聚在一起投票即可否决长官。在这种自由气候的滋养下,领导尊重下属,团队沟通直接而顺畅,讨论问题一针见血,效率惊人。对问题本质的专注也培养出他们的“超值”意识——永远带来超越期待的成绩。
  另一位具有说服力的创业领袖是以“连续创业家”身份著称的盖伊.川崎。他曾担任苹果公司首席品牌官,也创办过硅谷早期知名投资机构——车库创投。其前作《创业的艺术》被全球小型企业创办者奉为圭臬。在新书《创业的现实》中,川崎囊括了创业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从进行有效的闲谈,到切准顾客需求。其理念具有一种另类的卓然气质:他信奉“完美即平庸,缺陷即机会”;他永远站在常规思维的对面,激发出创新每一寸空间;他有个著名的论断:“如果公司里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是‘伙伴’(partner)和‘战略性’(strat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