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11-12-2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年10期
去亚马逊与电商“二国”
尽管淘宝打败易趣后一骑绝尘,但有ebay忽视亚马逊这类B2C为前车,从2007年就开始正式规划商城,以买家群体吸引商业力量,超越“蚂蚁雄兵”。中国的互联网分化总是比美国晚,但未来,两国的B2C市场会截然不同。从2007年至今,以美元计价的VC们投在B2C创业上的资金少说也有几十亿美元,这还不算国内传统企业自营的电商公司。投入总有收缩的时候,成就的也就一两家。后面的公司,从投资看基本是在拖时间,从行业看,市场总有一段时间可以容纳。一种观点认为群众基础大了,消费力不同于10年前;另一种观点认为,网上消费力虽在,但不足以养活这三四年初成气候的那么多公司,亚马逊亏损了七八年才盈利,很多公司会死在预期过好和成本控制上。
艾瑞数据里的前十大电商,从淘宝开始往下数流量。先不计算重复用户数,前十家含淘宝、拍拍的电商网站大约占了将近8000万9000万的UV数,剩下第11到20名的B2C网站大约每天有几十万U V,然后是长尾部分的小型和超小型B2C网站。而流量耗尽的信号在2011年的第三季度已经非常明显,转化率则跟年头、知名度、商品品类、运营体系等综合因素相关,转化率要做起来,非一时之功。
在野生的电商使劲拱出销售市场几年之后,大约从2007年,中国B2C第二次发力,到现在,这个行业终于形成一个集群,在可以做的品类中起来了一些网站,但类似于化妆品、家居这些难做的大品类,依然还不成气候。集群碰到了流量的墙壁。网媒的流量要通过购买广告实现,这类广告是品牌性的,但99%的电商等不到品牌的阳光升起。另外,即使最大的独立B2C也没法把流量获取之手延伸到市场层级太低的地域,成本太高,手段太少。短暂通过WAP获取低端用户,也只能是补充。
独立电商形成了电子商务另一个分支形态,仰赖于这4年电商领域的创业风潮,许多人投入,许多人阵亡,坚持者赢得了阶段性胜利。(陈虎乐淘网副总裁)
后PC时代的生存法则
什么样的公司能立于移动互联产业潮头而不倒?我认为,首先,这样的公司,要想补“木桶”的短板,必须要有一个长板。所以谷歌敢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苹果也能从低谷走向辉煌。长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和挑战者的长板。长板的长成是以容忍短板为代价的。如果仅仅坐而论道软件+硬件+服务的“铁人三项”,一出手就是所谓的“综合能力”,必定是广撒网而无鱼。其次,硬件、软件、服务三者的关系和内涵的各自差异化,可以形成无数组合,但是,这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究竟有无先后之别?如Google和苹果,他们的侧重是否应该有所差异?“硬”既已受伤,如果不能继续战斗,救之何用?小米手机的广告,“双核”云云,实际上,仍然强调的是硬件,雷军“忽悠”供应商的“段子”,也充分说明了硬件的地位。硬件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苹果不能走到今天。当然,硬件的基础又是什么?是构建所谓苹果生态系统的能力。但是苹果也非一蹴而就。不以硬件为基础,难成大器。无PC的普及,就无微软帝国,亦无谷歌王朝。
最后,既然是新浪潮产业,就免不了在硬件和系统软件基础上的开发商整合和管理问题。对软件业和服务业的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此类供应商和硬件供应商的全系统管理的难度相比,各有千秋,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品质问题,丝毫不输于硬件供应链关系。(邓中华《管理学家》杂志助理主编)
更正与致歉
在本刊9月刊新知栏目中,《设计的商业“洛可可”沼泽》一文的作者李凌虹职务“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应更正为“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由于本刊失误给作者带来的不便,一并在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