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星“让利

2011-12-29唐元恺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4期

  新《水浒》之后,潘金莲扮演者甘婷婷的片酬翻了好几番。而与之搭档的“西门庆”杜淳,不久前获得“开年风尚男演员”称号,在领奖台上对台下众多知名导演和制片人开起了玩笑——希望能够“涨片酬”。
  这“玩笑”也许让台下不少导演和制片人“怨声载道”:伴随着北京奥运年的到来,大“星星”小“星星”也越来越有“奥运精神”——涨价快,要价高,只是性价比不见得更强。据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总经理陶玲玲导演的说法,2008年以前3-5万元/集的片酬己算行业高价,但现在一线明星8万元/集起价,均价十几万,有个别大腕一喊就二三十万,“趁机捞钱的,有价无市的,扰乱了行情”。
  明星能往电影院里“带”人,为电视机“拉”更多回头率,给他们涨“工资”本无可厚非。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终于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众电视剧也收获颇丰,军功章里自然有明星们的一份。而市场扩张,对演员尤其明星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身价自然“水涨船高”。陈嘉上导演就感慨过,现在内地很像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市场向好导致一“腕”难求,不同时跨着几部戏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明星!于是乎,要请“大腕”就得出高价,还须下手早,不然,“两年以后再说吧”……可问题是,明星“通胀”背景下,影视产业链能否保证良性循环?
  答案其实从银屏上就能看得出来:不少影视剧除了明星“精”(长得精致,演得精心)外,其它很多方面往往很“糙”。据透露,很多剧组只要请名演员,报酬便占到其投资的一半,制片方只好“节衣缩食”,其它环节当然会因差钱而不时“掉链子”。权威部门发布的资料显示,尽管不乏“星光”,但很多影片还是因“整体质量问题”而无法在影院拿到预期票房;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产量超过1.3万集,能在电视台播出的有7000集左右,剩下的6000集根本无法与观众见面;再者,即便是播了,盈利的也只有两成左右,约一半亏损。这其中不乏明星加盟的剧集。
  应该说,中国好演员不少,但真正有票房与收视号召力的并不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而言,大批明星的身价显然都“炒”高了。而与此同时,为了拍出好戏,他们中的一些人自愿降价,把“让出”的钱用在剧作、制作、请更多好“对手”(演员)上面。可这终究不是个事儿。实际上,没有良好的业内机制,单靠明星“单打独斗”,奏效也常常要靠“凑巧”,更难以持续。由此,许多业内人士包括学者不断倡导建立“明星制”,以期形成影视一明星一影视的良性循环。
  虽说明星只是构成影视剧这个更宏大美学整体的许多重要元素中的一个,但毋庸置疑,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他们看电影或电视剧,首先是“看明星(演员)”;决定看与不看,理由又很简单:谁演的?所谓“明星”,无非是荧屏形象、星光魅力、演员本人三者的合体,令观众对剧情一无所知的影视作品产生浓厚的期待感,而导演等的艺术想象与“意思”也需要通过明星(演员)“有意思”地传达给观众,此乃“核心竞争力”,是票房或收视率成功的关键。而明星制恰好体现了大众与制片商之间的一种双赢机制。著名电影学者德·科尔多指出,明星制培养出一种围绕着作为商品的明星打转的特殊的消费者,即通常所谓的影迷,“观众活动有赖于某种反复进行的消费模式,即一部又一部地观看有同一演员露面的影片”。
  100年前,美国制片人甚至对雇佣演员的姓名严格保密,怕他们一旦出名就会索取高价,难以控制。观众则给他们喜欢的演员“取名”,然后要求他们出演下一部。电影公司发现了演员的经济潜力,开始顺应观众的渴望与需求,挖空心思制造明星。1910年,环球影片公司破例给了一位已走红的女演员使用真名的权利和更高的片酬。自1915年以来,明星制一直是美国电影业的一大支柱,对其影视产业的有效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研究明星制,得出的结论是,一代代璀璨夺目的明星奠定了好菜坞作为全球影业霸主地位的基础。好莱坞不仅向全世界扩展视听冲击,也推销隐藏在电影叙事中的明星偶像,后者作为再生产的保障,担负着将世界观众牢牢稳固在其产品之上的重任。1995年,好莱坞电影的全球销售收入达到200亿美元,同年中国的外贸总额为2000多亿美元,只是好莱坞收入的10倍。
  不过,有人把明星制简单地看成“砸钱”到明星身上,或经纪、炒作就万事大吉了。这也难怪——“讨价还价”、绯闻“植入,’目前貌似成了某种“行业常态”。
  在一些人眼里,明星制还仅仅被视为经济行为,他们忽视乃至抛弃了其文化语境。正如有学者所说,明星制以影迷文化为引擎,带动整个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实则有一套复杂的文化程序。
  好莱坞影视离不开美国(西方)文化价值观——“美国精神”的渗透与影响,一大批明星不仅使好莱坞有了一个稳定的消费市场,而且可以通过不同明星反映不同的文化理念与潮流。可如今的我们,“文以载道”不那么理直气壮了,明星中的文化信息也异常薄弱,还有大导演居然认为人文情怀在商业片中已不那么重要。这些引发的恶果早巳显现:一些影视剧无法解决人们在文化深层次上的认同感,并透支了他们的期待、信任,里边的明星只满足了观众的消费力,并不表明其“生产力”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