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效应:台湾茶大陆“开泡”
2011-12-29张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4期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台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台湾农产品几乎可以零关税自由进入大陆市场。台湾茶进入大陆的渠道更加畅通。
“这里的市场很大”
八年前,在鼎好大厦经营电子产品的陈冬燕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南门的一家荼社喝到台湾的冻顶乌龙茶,一下栽进去,威了“发烧友”。等到把家里的一套骨瓷茶具置办妥当,已经是两年之后。
2010年圣诞节前,在北京新中关地下一条街举行的台湾商品展卖会上,陈冬燕花费230元买了二两高山冻顶乌龙茶。圣诞夜,她本想送给父母一台按摩椅,但是,她还是临时改变主意想让他们品品彼岸的茶香。
“茶馆里台湾冻顶乌龙200多元一壶,这样买来自己冲,合算多了。”她说。虽然总觉得自己冲茶的滋味逊茶馆一筹,但陈冬燕还是喜欢在一天劳累之后,坐下来冲上几泡,洗洗尘劳。经过多年的“锤炼”,她最喜欢的“肉桂”已经威了固定口味。而“金萱”,不用说,要看时机。有朋自台湾来,这样的口福自然少不了。
像陈冬燕这样喜欢台湾乌龙茶的大陆人并不算少。台湾茶好喝,不仅仅因为耐泡,还与其品质有关。在大陆销售的台湾茶包括台中的梨山茶、大禹岭茶、南投的冻顶乌龙、日月潭红茶、嘉义阿里山茶等。然而,“并非每个大陆人都习惯喝台湾茶,且台湾茶价格不菲,而茶叶又属于可代替晶,消费者还有更多选择。”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赵觉荣说。
20年前,大陆人眼里的台湾茶近乎“天价”,而现在,荼的价格变化不大,喜欢上它的人却越来越多。听说是台湾茶,大陆人都会流露出一种对品质的信赖感。
然而,台湾乌龙茶并非以高产量著称,一年的产量才20000多吨。内销足矣,为什么还要拓销大陆?台湾茶商陈长成的回答是:“这里的市场很大。”
2009年,大陆市场占去了台湾茶叶销售的1/3。面对大陆广阔的茶叶需求,台湾茶可谓杯水车薪:一季茶的产量让大陆人来消费,三日就能消费殆尽。用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的话来说:“大陆每人年喝一杯三克的台湾乌龙茶,就耍4000吨,每人一年喝五杯,就把台湾乌龙茶喝光光了!”
台湾人喝茶,基本上固定向一位茶农或茶商买茶,不轻易换茶。“如果从茶农处收购一些固定品质、数量的茶叶来试探大陆市场,久之,会得到一定的客户,对于生意人来说,正是双赢的事。”在台湾经营茶业,陈长成熟知这套台湾模式,他说,这种模式搬到大陆完全可行。
台茶“陆销”有望提高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茶叶品种太少了。台湾人不喝铁观音,只喝高山茶。大陆茶文化也更丰富,像铁观音就有浓香、清香、韵香等品种,更不用说还有大红袍、红茶等大的品类了。”厦门鑫天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叶泓廷说。
早期,台湾种植绿茶和红茶,主要以外销为主,全世界50个国家进口台湾种的茶叶,其中日本是最大进口国,约占70%,美国进口20%,10%为中东和欧洲国家。1973年,台湾茶叶年产量高达2.8万吨,外销2.3万吨,是台湾有史以来最高的产销纪录。上世纪末,台茶因其独特的口感与文化风行大陆一时,但最终因为关税过高、价格高涨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猖獗等原因,导致台茶在大陆一度生意低落。ECFA的签署,使得台茶有了在大陆拓展的机遇。
百年的发展,台湾茶界创造了茶艺理念,使得台茶的产品形象口碑甚好。除了高山茶、冻顶乌龙、金萱茶,台湾也种植有铁观音等,这些茶叶品种两百多年前从福建武夷山、安溪等地引种,台湾茶与闽茶同源同根。来大陆的台湾茶商以经营自己擅长的台湾高山茶和金萱茶为主。然而,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加上政策改变,提倡特色茶,台湾本土茶叶产量在逐年减少。
行家认为,以前大陆茶叶做得粗糙,不如台茶好喝,但改革开放后,大陆开始认真种茶制荼,台湾的技术也早已流传到大陆,比如天福茗茶。来大陆考察过的台湾人发现,大陆制茶技术甚至高过台湾,香气也不逊于台湾茶,而目,价格比台湾茶便宜很多。
近23年间,大陆茶叶年产量从43万吨增长到124万吨,平均年增产8.3%,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8倍。“可见随着大陆经济发展,茶产业也水涨船高。”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说。在他看来:“大陆除茶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前两年内销量突破8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市场,但大陆人口多达13亿,人平均饮茶量仍偏低。以去年(2009年)为例,内销94万吨,人均饮茶量才0.7公斤,台湾是1.5公斤,换言之大陆内销茶发展空间很大,内需市场既广且深。”
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高毅芳预测,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台湾茶叶对大陆销售量将提高三成左右。
台湾茶产业向大陆平移
茶产业是台湾精致农业的龙头项目,目前台湾种荼总面积约24万亩,其中可投产高档次精制茶的高山茶园主要分布在嘉义县的阿里山、南投县的杉林溪、台中县的梨山和玉山山脉一带,约五六万亩。台湾气候炎热,大众化的茶摊比比皆是。一拨又一拔的旅游大巴车把大陆游客送过来买茶。面对价格不一的各类茶,在车上,大家就“统一口径”,由一人出面讨价还价,再统一购茶,结果往往以对折或六折优惠成交。
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范德光建议大陆观光客,到各农会或正式的茶行购买台湾荼,那里有标章认证、分级示售,价格明确,不会乱叫价,台湾备主要景点都有设定卖点,因此不会有问题。
除了越来越多的陆客去台湾买茶,越彩越多的台湾茶“登陆”销售外,近年来,趸多台商倾向于奔赴大陆开辟茶园,种植台湾茶种。“做茶业,不能缺大陆这块庞赶的蛋糕”,这是台湾茶商的公识。
幅员广阔是大陆产茶的最大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是台湾茶业所无法比拟的。2006年大陆已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
有着“大陆阿里山”之要誉的福建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集中了40多家台务企业,种植高山茶面积达4.5万亩,是最大的两岸合作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也是台湾茶产业在岛外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与此同时,福建安溪、大田等茶乡也被台商看好。已有6家台商在大田投资设厂,引进了包括金萱、软枝乌龙等台湾茶品冲,种植而积上万亩。台商在大陆种植茶叶,进行制作、加工后,再返销到台湾。借鸡生蛋的同时,台商也给大陆带来了先进拘生产、加工技术。
2010年11月在武夷山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140家台湾茶企业参展,首次设立台湾馆,创下台湾企业茶博会参展的最大规模。
台湾茶在大陆有知名度以后,脑筋动得快的茶商,除了在福建种植台湾茶之外,还直接进口越南种的“台湾茶”卖给大陆市场(价格比在台湾生产的茶叶低很多);至于正统的“台湾茶”,因为生产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所以只能卖给台湾本地的老主顾。台湾茶商加紧在大陆布局的同时,一些大陆茶商担心这对大陆茶产业可能是严峻的考验。有专家表示,台湾茶叶年产量不大且价格不菲,大陆茶业不会因竞争而受剑太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