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粤港合作:以世界眼光思考未来

2011-12-29黄颖川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4期

  粤港合作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前店后厂”制造业合作转变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全面合作;从过去单纯的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与社会全方位合作;从过去民间自发的合作与联系,转变为政府指导、民间推动的高层次合作。
  “对于未来的粤潜合作,粤潜两地需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启两地产业共同转型升级的新里程,才能使两地获得共赢。”著名粤港澳合作研究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他说,粤港合作当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粤港两地“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过20多年发展,已令广东威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但两地合作当前仍停留在简单的资源互补型合作层次。在工业合作上,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领域;在第三产业上,港商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和房地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因此两地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即转型升级。
  
  旧模式面临挑战
  
  今日中国:回首粤港合作,“前店后厂”模式功不可没,广东因成功引资而搞活经济,港商因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获得实惠。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丁力:广东是依赖外源型经济起家的,因此,对众多“前店后厂”的加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不是转移,而是转型升级。应当看到,由于“前店后厂”的分工,留在广东的部分并不是完整的企业,企业的决策中心仍然在香港,由于制度的差异,决策中心目前还很难转移到内地。要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必须通过外源型工厂内源化,让这些工厂落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第二步才是企业升级,从现在的生产型企业到市场型企业,从市场型企业再发展成为创新型企业。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工厂是无法实现我们所说的经济转型使命的。
  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一直依赖的比较优势,即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正在消散,再加上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来得比预期要快,这使得“前店后厂”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原有“前店后厂”基础上的分工,客观上会阻碍而不是促进粤港两地的合作创新。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从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其难度不亚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全球看,在赶超型国家中,只有日本完成了经济与社会转型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日本实现上述跨越花了30年时间。
  
  粤港优势互补
  
  今日中国:香港有较好的市场经济基础。是不是表明香港从事自主创新具备较多优势?
  丁力:其实不然。进入21世纪以后,香港曾经规划过自主创新的战略,并且有过一螳宝贵的尝试,但很快就放弃了。实践证明,香港进行自主创新是存在困难的。首先香港企业注重现实利益,喜欢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领域,很少愿意选择发展技术含最高、回报周期长的产品或产业;其次,由于昂贵的房价与较高的工资,许多企业将香港总部办公场地压缩到最小,职员人数降到最低,甚至有的企业只有—人。所以指望香港制造业总部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创新,可能性不太大。
  今日中国:作为“前店后厂”的另一方,广东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面临的障碍是什么?
  丁力:首先是制度障碍。由于产权制度落后,企业自主创新欲望普遍不强。由于法律体系低效,企业创新必须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在制度创新上,广东应当很好地学习香港的经验;其次,外源型经济带给广东的是制造业基地,但更确切地说,是与香港总部经济相对的工厂经济、车间经济。作为工厂、车间,本身是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主创新的决策来自香港总部。
  在创新主题下的粤港合作,一定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并通过制度安排弥补双方向不足,最终实现双赢。具体来说,广东在合作创新中的优势表现在:数量可观的创新资源(包括数量众多的国内一流研究机构与大学)、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包括较高水平的宏观经济调控与决策能力),以及近年来通过实践积累的各类工业园区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而与广东互补,创新所需的强大融资能力、高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以及发达的交通信息服务网站等,正是香港的强项。
  
  合作实现粤港共赢
  
  今日中国:超越“前店后厂”模式,新一轮粤港合作将呈现怎样的局面?
  丁力:创新粤港合作,需要超越和发展原有的“前店后厂”模式。与传统的粤港合作不同,新一轮粤港合作的目标应当是: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实现香港的经济转型与工业振兴,进一步提高香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粤港台作创新,实现香港企业在广东集聚与扎根,积极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广东外源型经济再上新台阶;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努力提高广东第三产业服务,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与市场开拓的能力,进一步整合广东的创新资源;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尽快形成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广东的发展后劲。
  今日中国:广东提出的“最大程度地加强粤港之间的交流合作”如何实现?
  丁力:我认为,要实现粤港两地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提升两地的国际竞争力,除了现有的政治制度与关税制度不变,应尽快实现粤港地区在其他。具体地说,这些制度涉及自主创新需要的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与金融市场等,广东应当抓住自主创新这一主题,以全球眼光谋求建立粤港转型综合试验区,通过两地制度上最大程度的统一,为两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腾飞注入更大活力。
  今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粤港合作为两地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如今,新一轮的粤港合作将有什么新的变化?
  丁力:广东与香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工业北移,形成与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独特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对两地经济发展有过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走到今天,已经难以维系。现在粤港两地都面临新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利用两地资源实现相同的目标是关键。
  在“前店后厂”基础上共同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既是广东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促进粤港两地共同繁荣与合作的需要,更是在经历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需要。广东应当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世界眼光重新思考广东未来的发展。
  (黄颖川南方日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