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开放陆资入岛依然迈不开大步

2011-12-29王建民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4期

  3月3日,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正式对外宣布第二波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清单,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也应给予足够的肯定。然而,观察台湾当局这波开放陆资入岛政策的内容,显然仍是开放有限,迈不开大步,与工商界的期盼有很大差距,也达不到促进台湾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预期目标。
  这是一个迟来的陆资入岛开放政策。2009年6月底,台湾当局正式公布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政策法规后,由于限制太多,外界希望能够尽快修正,扩大开放。岛内不时传出台湾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开放的信息,然而却一拖再拖,数度延后,直至日前才正式公布新一波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清单,显然跟不上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步伐。
  就开放的清单内容观察,台湾当局仍坚持“先紧后松”、“循序渐进”与“有成果再扩大开放”的原则,离不开处处限制的保守思维与做法。这次总计开放大陆企业投资项目只有42项,包括制造业2s项、服务业8项及公共建设9项,加上第一次开放的92项,合计只有234项,也只有产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开放的投资产业领域、投资金额、参股比例等方面依然严格限制。如对制造业投资依敏感程度分为三类,最敏感的集成电路、面板等高科技产业投资只开放5项,陆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10%;对敏感度较低的肥料、冶金机械及其他金属加工用机械设备制造等开放10项,陆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20%;合资新设企业,陆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大陆对投资企业不得具有控制能力。另外,大陆企业必须提出产业合作策略,并经项目专案审查通过方可投资。可以说,这一投资开放政策仍没脱离“利已主义”思维以及对大陆企业的歧视性做法,没有将陆资入岛放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互惠双赢的合作思考。
  这样的陆资开放政策将无法达成扩大吸引陆资、外资与促进就业的政策目标。台湾当局限制性的开放大陆企业对台投资政策,不仅影响大陆企业对台投资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外商对台投资的意愿。由于政策限制太多,目前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不到110项,投资金额不足1.5亿美元,与台商去年对大陆投资122亿美元及大陆企业对外投资大幅扩张的趋势极不相符。特别是在台湾当局不断宣传对大陆及对外招商政策的情况下,不仅陆资对台投资远不如预期,而且去年外商对台投资也大幅下降。目前台湾经建部门仍在持续大力推动对外招商活动,马英九也公开强调开放陆资入岛以扩大就业。然而,台湾有关部门在台湾经济安全与政治因素考虑下,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仍然迈不开大步,只做有限的小幅开放,而且处处设限,显然是达不到预期目的,无法促进大陆企业及外商扩大在台投资,无法有效促进就业。
  在检讨扩大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问题上,台有关职能部门原本倾向主张对大陆企业采取与外商同等宽松的“负面表列”待遇(目前是采“正面表列”),但台湾大陆主管部门与安全部门则持反对意见,加上台湾新的选举季节的到来,国民党执政当局担心大步开放会被民进党攻击与政治利用,在年初就提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不求快只求稳”的政策主张,在这样的思考下,扩大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只能是小心翼翼,迈不开大步。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台湾政治绑架经济、选举影响经济的集中体现。
  这一开放政策也不符合两岸努力签署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的精神。台湾方面一直积极推动两会尽快签署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但主要关心的是台商在大陆的权益与生命安全保护等议题,而对大陆主张促进投资、投资政策透明化与陆资入岛等议题却不够积极,尽力回避,而且主张将开放陆资入岛与签署投资保护协议分开另案处理。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当局在开放陆资入岛与两岸经贸往来中的“利已主义”心态。
  要促进经济发展及就业,台湾当局需要正面看待陆资,正视陆资,善待陆资。陆资是一种资本,没有阶级属性,也没有蓝绿属性,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有限的陆资入岛企业,已增加台湾3000多人的就业,按每户3口人计算,惠及上万人的生活。台湾只有以积极与开放的姿态鼓励与吸引陆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岸双向直接投资,才能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才真正有利于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促进就业,惠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