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战争
2011-12-29马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1期
假设有一天请外星人来家里做客,他一定会对我们的厨房印象深刻: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布满了熊熊烈火、尖利刀锋,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盘根错节的水电路、分门别类的化学品,还有时不时轰鸣作响、奇形怪状的机器……
取悦自己 消灭敌人
严格说起来,人类生吃食物的历史可能要远远长于吃熟食的年代,把食物做熟了再吃,也算是人从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的标志之一。古人最初把食物(尤其是肉类)弄熟了吃,大概只是为了好吃。用今天的眼光看,肌肉中的蛋白质和结缔组织受热变性后韧度降低,更加容易咀嚼;加热时脂肪的溶化和溢出,释放出不同肉类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便是所谓的“香气四溢”。
很快,人们发现熟食有更大的好处:吃完以后不容易生病,至少拉肚子的次数减少了。于是,“加热食用”就成了代代相传的信条。到了现代,人们才明白拉肚子不是因为吃了生食,而是生食中携带的细菌,只有将食物严格清洗、加热至熟,细菌才能被消灭大半,再也不足为惧。
以中餐为例,看看我们烹饪手法吧:煎炒烹炸、蒸煮炖涮、烧烤煸炝、熏熬熘烩……每个字都离不了“水”和“火”,加热也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食品杀菌方法,在120℃(高压锅可达到)下加热20分钟,几乎没有细菌能够幸存,如果到140℃,只要几秒钟就行了。
所以说,现代家居中厨房的作用无非两者:半是为了取悦自己的味蕾,半是为了消灭顽抗的敌人。在与细菌的战争中,厨房是我们的日常主战场之一。
厨房之外 战线延伸
今年6月,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导致全欧洲60多人死亡,3000多人被感染。疫情的推定来源从一开始的黄瓜到后来的豆芽,又回到黄瓜,最后才确定为芽苗菜。
像黄瓜豆芽一类的食物,我们常常生食或者加热至半熟。因为彻底加热虽然能解决细菌的问题,但也会破坏了我们想要留下的东西,例如比细菌更不耐热的维生素、香味物质等等;食物的外观和口感也经常大受影响——蔬菜要是在高压锅里走个来回,绝对会名副其实的“一团糟”。健康、安全与风味,有没有办法兼顾呢?
科学家的眼光从来没有局限在厨房里,他们一直试图把敌人的主力消灭在厨房之外。据统计,世界平均每年约有30%的食物在储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受虫菌污染及霉烂。于是现代食品加工中,灭菌几乎是最核心的任务,其中,“非热加工”渐成主流。
“非热加工食品”指既没有被加热过、保持着原始风味,同时又已经过杀菌、可以长期储存甚至直接食用的食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非热”技术纷纷问世:高压电场杀菌、静电杀菌、磁力杀菌、微波杀菌、感应电子杀菌、强光脉冲杀菌……还有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甚至核辐射杀菌(后者听起来惊悚,但并非不可能),种种不一而足。
高压加工 原汁原味
在众多食品杀菌新技术中,近年来在国内外最受瞩目的非“高压加工”莫属。
提到高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厨房利器”、“主妇帮手”——高压锅。通常高压锅能形成两个大气压左右的压力(我国规定不得高于1.8个大气压),加热后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会提高到120℃左右,从而使食物更快变熟(也可能破坏其内部组织,导致营养成分损失)。
高压加工食品则完全是另一码事,这里提到的高压动则几千个大气压,压力舱里以水作为介质(因为水有极好的抗压性),食物用塑料密封后放入水中,随后对水施加压力。从理论上讲,压力每增加1000个大气压,水温只会升高2.9℃,这样的温度并不会形成加热的环境。
这就是非热加工高压处理的最大魅力——杀死了细菌,又保留食物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因为维生素、色素、香味物质等等小分子物质,对于高压几乎无感;生物大分子,比如蛋白质和淀粉,对于压力有一定反应(生肉经过高压杀菌会变成淡褐色)。另一方面,细菌就没那么好运了,在3000到6000个大气压下,大多数的细菌都会“粉身碎骨”。
经过高压处理的食物,在不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的原始状态下,也可以常温保存3个月以上。至于营养方面的损失,更是远远低于热加工过程。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处理固体食物如胡萝卜、土豆、菠萝,液体食物如番茄酱,切片的火腿和三文鱼也完全没问题,它们在口感和形态上几乎没有变化。当然,高压杀菌也不是万能的。一些比较柔软的蔬菜水果如生菜、西红柿、草莓等,会被压得“一塌糊涂”,目前尚无解决之法。
尽管如此,那些热心于高压加工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依然坚信,这种技术有着极为光明的前景,其中之一重要的理由便是:用传统的热杀菌方法制作一个罐头,需要25分钟以上121℃的高温,而高压加工只需要5~10分钟,耗能仅是其15%。在环保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一项节能80%以上的技术,有谁能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