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DV师刘颖
2011-12-29龚寒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1期
在出生的第12天,刘颖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和他母亲家族里的多位亲人一样。他儿时最大的梦想,一是等眼睛治好后,开着汽车在路上行驶,二是当一个演员,最好是歌手。
第一个梦想最终还是没实现。如今他的左眼视力0.03,右眼视力0.01,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站在他的眼前,他只能隐约看到其轮廓,完全看不清其长相。
尽管如此,当他走在路上时,一般人很难发现他是个盲人,因为他没有“盲态”,这归功于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父亲带着他游泳、划船、滑冰、画画、弹吉他、吹口琴甚至搞无线电制作,并一再告诉他:“刘颖,你是盲人,但你不可以做一个盲人。”
在确认刘颖的眼睛治不好后,父亲带着他在草原上开了一回车:“你可能永远不能够开车上路,但是,我要让你知道开车是什么感觉。”
现在的刘颖是业界小有名气的足疗按摩师,也是盲人按摩培训学校的培训老师。5年前,他开始拍摄DV纪录片,成为了国内第一个“盲人DV师”,引得媒体争相报道。从小喜爱文艺的他正在为第二个梦想而努力。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身残志坚的故事,刘颖只是有着比普通人更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证明自己的愿望。“其实我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总想着做点与众不同的事。”刘颖说。
盲人能做什么
刘颖自幼上的是盲校,在拿到按摩专业的中专文凭后,又跟随北京宣武医院陈毅林教授学习足疗。经过10多年的工作,他开始小有名气,经常到外地讲足疗课。
一场意外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2006年,连续的奔波劳累导致的胃出血将他击倒。医生严厉叮嘱他放下手上的工作,专心休养。为这意味着他将暂时失去工作,但乐观的他很快释然了:这次伤的只是胃,如果伤的是手,难道我就不活了吗?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开发自己别的潜能?
可除了按摩,盲人还能做点什么?
他想到了拍DV。他的第一台DV,是1993年父亲送给他的。父亲说,家里谁都不会有刘颖拍得好,因为他心细。一开始谁都不信,但大家很快发现的确如此,刘颖成天举着DV拍自己家里的猫,上蹿下跳。“猫活泼好动,能跟拍得了猫,跟人更没问题。”刘颖说。
“人的一生如此之短,若因某次意外离开世界,却什么都没有留下,该多么遗憾。”刘颖想要留下点什么。
他笑着说,其实自己幼时玩1500度的眼镜,就已经有了“推拉摇移”的概念。如今拿起DV,刘颖得把脸贴到取景器上,然后通过自己特有的“耳目并用”的方式拍摄——静态物体看轮廓,动态物体找色差,最重要的是,凭借声音紧跟物体的方位变动。
刘颖从小爱钻研,迷上一件事以后能沉浸其中,一盒火柴都能玩—下午。比起听《365夜故事》,他更喜欢爸爸买给弟弟的无线电玩具,常常把它们拆开再装上。前不久他刚给楼上楼下17家邻居帮忙装过机顶盒。
他自然把这种钻研用到拍DV上。他自制摇臂俯拍母亲在公园里跳舞的情景:先把摄影机架在自行车上,再在三脚架上绑上盲杖,并在自行车上装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他和两个朋友,一人推,一人摇,一人看显示器。视频出来后,有人问刘颖的母亲:“你们这个花不少钱拍的吧?”
拍完得给DV加上字幕以及刻成光盘。刘颖把脸凑到离电脑只有不到5公分的距离,自学了盲人电脑教程。紧接着,他又开始摸索电脑教程里没有的视频制作。“这是名副其实的‘瞎编’。”他自嘲。
半年之后,他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编辑视频。2006年,他小试牛刀做了一个很短的公益广告,反映了北京各种设施给盲人带来的便利。
快乐和迷茫
2007年8月,北京奥运倒计时1周年。刘颖萌生了为此拍一个片子的想法。
之后一年,他在通州、大兴、石景山的奥运场馆以及鸟巢,用DV拍出了40多盘带子,并进行了后期制作。在这个片子里,他最得意的是对国家轮椅篮球队训练场景的拍摄。他完全靠着耳朵听着篮球弹地的声音方位,捕捉球和队员们的运动,一气呵成而又准确地拍下了他们运球、传球、配合到篮下然后投篮命中的过程。
2008年7月,这个长达43分钟、被命名为《同一个梦想,同一片蓝天》的纪录片终于完成了,其中每一个镜头都由刘颖自己拍摄。
这令他迅速地被媒体所关注,刘颖被称为“国内首个盲人DV师”。一时间,刘颖发现登门的记者络绎不绝,多到他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很矛盾,既享受和欣喜于这种成功后的被关注,但内心似乎又不喜欢这种生活。“我像一个刚玩五子棋的人,每天都在堵,都在接受不同的采访。”但是他爱惜自己从默默无闻到被众人瞩目的不易,不敢拒绝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
随着奥运的结束,这种生活也接近尾声。登门的媒体越来越少,少到令他开始有些失落:“怎么—下又都没有了?”不过他很快又释然了:这种生活原本就不是我想要的。
盲人们的世界
有一个失明的男孩告诉刘颖:“你知道我多么羡慕你有零点零几的视力吗?你拍DV,是在替我们看世界啊。”
刘颖深受感动:“假如给我3天光明,我会好好地看一看我拍的片子,那样我简直太幸福了。其实每一个健全的人,你们也是在替我看世界,所以要爱惜你们的眼睛。”
2010年初冬,刘颖找来盲人朋友,自编自导自拍了一个贺岁DV短片《按摩店的故事之我要上春晚》。“其实这个片子反映的就是盲人群体的心态。”刘颖说。
刘颖认为,在他认识的盲人里,至少一半具备想象力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可是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十分保守。很多人满足于做非常辛苦的按摩师,以换取每个月两到三千的固定收入,不敢尝试其他的事。
“社会能不能不要一提到盲人,就想到捏腰敲背的按摩以及地下通道里卖唱的人?我能力很有限,但我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盲人还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创造奇迹。”刘颖说。
刘颖感激父亲对自己的早期教育,让他没有在怜悯里成长为一个降低自我要求的人,也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一种近乎童真般的乐观。他说,他想写一本回忆父亲的书。
跑下去,做下去
2009年,他作为嘉宾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健康节目。很快就有公司来邀请他去做健康讲座,刘颖恍然大悟,原来按摩保健才是自己最擅长也最能帮助到别人的事。
于是他将自己多年的中医知识和足疗保健经验认真地整理了一遍,希望为健康人指出健康的误区。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各种企业邀请他去做讲座。
今年他又开始牵头组建一个艺术团,成员都是富有艺术天分的盲人,他们在业余时间创作和排练,各显其才。踏上“公益创作歌手”道路的刘颖,正在实现儿时的第二个梦想。
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笔下曾写过一位长跑家K。某一年他跑第十五名时,新闻橱窗里只列出前十名;第二年跑了第四名,橱窗只列出前三名;等他跑到第三名时,橱窗里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等他终于跑到第一名时,看到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但最终,他还是继续跑下去。
刘颖认同这个故事。他说,这5年来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更淡定了。三十四五岁时他很有闯劲,但更注重回报。现在的他却觉得回报是一种缘分,做事才是一种状态。
“我做这么多,就是觉得生活就该轰轰烈烈,做事就得认认真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跑下去,做下去,就像K一样。”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