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石得玉之田”的传说与现实
2011-12-29向红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1期
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记载,春秋时期,阳伯雍为躲避战乱,携父母从洛阳来到无终。父母死后,葬在无终山,他在山上搭建小屋,为父母守墓。山高缺水,阳伯雍历尽辛廿、长途跋涉找到水源,除自己饮用,还为逃难的路人供水解渴长达三年。终于有一天,一位长者喝完水,拿了一斗石子给伯雍,叫他种下,并告诉他:“宝玉会从这里面长出来。”伯雍种下石子几年后,果真收获了五双白璧。公元619年,武则天聽说了此事,觉得阳伯雍非同寻常,任命他为大夫,并将无终更名为玉田。
玉田得名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和我的同事踏上了这片古老的传说之地,所见所闻,无不印证,“种石得玉之田”已然从传说变成了现实。
如今的玉田县隶属河北省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最西端,北部为燕山余脉,中部为山麓平原,南部为洼地,全县耕地面积110万亩,水土肥沃,盛产粮食,素有“冀东粮仓”之称,尤其大白菜、大葱、大蒜、大萝卜等更享有“玉菜”之美誉。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探寻玉田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农业转变的路径。
路径一:农技推广“接力赛”
我们来到了玉田县石臼窝镇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
这是一处敞亮的二进院落。在金秋阳光下,穿行在果树、丝瓜藤、葫芦架下,眼前的甜紫玉米、宽叶葱蒜苗、无刺黄瓜、樱桃番茄、安德烈茄子,五颜六色,新鲜诱人,让人仿佛置身桃源仙境。
综合站站长李卫军和他的好朋友、石臼窝镇芝麻窝村村民陆凤山一道在院子里迎接我们。
陆凤山跟我们讲起了他和李卫军结识的经过。做了半辈子“田把式”的他前两年为小麦犯了愁,无论从前期选种还是到种植过程都循规蹈矩进行,小麦长势看着也不错,可一到麦收时就傻了眼,每亩单产才二三百斤。就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李卫军带着农技站的技术员上门勘验筛土,判断为小麦红吸浆虫所致。陆风山在小麦拔节开花时开始防治,每亩仅花费五六元就扼制住了肆虐的小虫,当年他家小麦亩产高达450多公斤。在共同防治虫害的过程中,陆凤山不仅和李卫军等人结下了友谊,而且成为农技站新技术试验、示范的积极参与者和宣传员。
玉田镇小陈府村蔬菜基地也是镇区域站的受益者。“区域站可是帮了我们村的大忙!”蔬菜基地的管理者李建军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起基地的发展历程。
小陈府村去年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几十个蔬菜棚室后,镇农技推广区域站就成了这里的“娘家人’。区域站不仅从选种播种、测土化验、农残检测、生物和物理防虫到品牌注册、市场销售等提供了全方位的免费服务,还引导村里成立了吴德专业合作社。在区域站的帮扶下,小陈府村蔬菜基地实现了无公害化生产,外销产品供不应求,每亩纯收入达到3万元。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无法与众多农户有效对接实现技术推广和科技转化,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作为京津唐中心地带的典型农业大县,玉田县在近年来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技推广示范工作,其中最有特色和成效的就数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了。从去年3月起,玉田县先后成立了8个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覆盖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现有技术员120人,每人直接分包10户科技示范户,负责全程指导服务。这样,逐步建立起专家培训农技人员,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影响带动普通农户的“裂变”服务模式。
农技员艾会暖负责玉田镇梁各庄村10个棚室户的技术指导,由于经常入户指导,每家每户种的什么菜、长势如何,她都了如指掌。农户吴玉光自2000年开始经营大棚,平日里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遇到一些疑难杂症还是处理不好,经艾会暖指导,吴玉光棚室中的黄瓜长得非常好,卖上了好价钱。吴玉光再把经验传授给其他大棚种植户,种植技术、经济效益实现了由点带面的提升。
此外,玉田县还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分别与县农技推广专家组成员结对挂钩,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农技示范推广项目实施以来,玉田县大量引进推广粮食新品种,42万亩小麦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小麦红吸浆虫得到有效控制,培养农业示范户1000多户,建立蔬菜合作社44个,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如今,“田里有困难,就找区域站”已经成为玉田农民的一种习惯。
路径二:多方式土地流转促增收
玉田县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土地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有入社社员608户近2000人,集中流转土地1.5万亩,覆盖5个乡镇18个村,规模效益在当地颇有影响。冯立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冯立田和他弟弟共同经营着唐山益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唐山中康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他俩分任经理。作为集强合作社的两家强力支撑企业的老总,冯氏兄弟因为在推动区域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带来好处等多方面的作用,被当地誉为优秀农村人才。
冯立田40出头,土生土长的玉田人,精明能干,言谈举止仍透着谦和朴实。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从事边贸服装出口生意,2001年生意低谷时涉足农业种子和生产资料行业,建立企业。2008年10月,冯立田依托他的种业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联合本县部分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科技种田能手、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能人,吸收有志于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筹建起了集强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或社员个人承租、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土地的集中流转、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拥有自有试验示范基地1500亩,生产基地1.8万余亩,种子、白菜、杂粮加工、包装车间3000平方米,加工包装机械12台套。
和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相比,合作社的优势近年来逐步显现,种子、化肥、农药等单位成本、农机服务费用都相对降低,产量、产值和土地预付分红则逐年增高。合作社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不仅使两家企业的实力迅速增强,入社农民增收得实惠,而且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的“麻山碧玉”大白菜已成品牌,远销香港、澳门和俄罗斯、韩国、东南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