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宫一号”发射现场手记

2011-12-29阎世德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1期

  星箭组合测试
  也只有在这空旷的戈壁,才能更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秋高气爽。蜿蜒迤逦的黑河,好像从遥远的天幕流淌了下来,眼前湛蓝的天,在远方淡化成几乎和黑河一样的颜色。而两岸的胡杨,正处于由墨绿向金黄的色彩转换中。
  9月20日上午8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重达350吨的厂房大门次第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长征2F运载火箭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承载下缓缓移动至总装测试厂房门口。
  上午9时整,承载“天宫一号”(以下简称“天一”)目标飞行器、长征2F运载火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沿着相距约20米宽的轨道,以每分钟约18米的速度,向发射塔靠拢。
  尽管我多次参加过中国航天发射的现场报道,也从没有看到过像今天这样的紧张和戒备森严。我们乘坐的车子没有在预想中停留在发射场的大门口,而是一口气开到了偏僻之所。我们和驻地官兵以及航天城的家属被要求到指定的场地观看。
  在通往发射架的道路两旁,神情严肃的哨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气氛有些凝重。
  当安装在平台四周底部的8只“千斤顶”渐离地面,每4只为一组、安装在平台底部四角的16只轮子完全承重,承载“天一”星箭组合体,沿着相距约25米的轨道,以每秒约18米的速度匀速向发射塔移动。绘制于顶部两侧的两面五星红旗在蓝天映衬下鲜艳无比,通体白色箭体上自上而下印制的“神箭、中国航天、CZ-2F”等蓝色字样耀眼夺目。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是中国航天先进的“三垂”技术。
  尽管已经经历多次,但每次参加转运,心里还是很激动。在火箭的左右两侧,前来参观的人们也都难以掩饰心中的兴奋,拍照、合影、欢笑声营造出一种节日的喜庆。
  “天一”实际上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按照规划,它将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以下简称神八)、“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今年即将发射的“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一”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天一”进入发射倒计时,意味着中国建立空间实验室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上午11时10分,“天一”星箭组合体向发射塔靠拢,与发射塔并肩矗立于发射塔南侧,航天技术人员随之进行定位等技术处理。
  11时35分,风起云涌,发射塔架周围的彩旗招展,彩球飘荡。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发射塔底部两侧展开的两支巨型塔臂以发射塔为圆心,像大鹏展翅般缓缓向火箭助推器和火箭一级箭体合拢。
  13分钟后,高度约有3层楼高的塔臂慢慢合拢,将助推器和火箭一级箭体包裹得严严实实。随后,发射塔中段两侧对应的3双红色摆杆分别将二级火箭围拢,紧抱箭体。
  12时,发射塔上段约两层楼高的两支塔臂如小鸟展翼般合拢,围裹了火箭二级箭体。至此,“天一”与发射塔在宽敞而特殊的“洞房”中“牵手相拥”,“天一”星箭组合体顺利完成转运。
  “往常的转运过程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神五’转运时用了将近2个小时,这次转运的时间最短。”发射场一位技术人员向记者进行了这样的对比介绍。
  转运时间缩短,也是航天科技日趋成熟的表现。明20日上午顺利完成垂直转运后,“天一”进入发射演练状态。9月21日,技术人员还会对发射塔内的“天一”组合体进行各项技术测试。
  参观发射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俄罗斯的拜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是世界上仅有的3个载人航天器发射场之一。
  22日,是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明媚,朵朵白云在蓝天下追逐,大漠戈壁中的航天城和发射场显得平静而圣洁,正好适合参观。
  位于航天城东北方向的发射场与航天城相距10公里,从航天城驱车出发,沿途道路两旁树木葱郁而笔直。发射场门岗的战士谨慎地注视着每一辆从这里进出的车辆,核查每一位来访者的身份。
  走近发射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外型如同摩天大楼的建筑,这就是专门用以总装和测试星箭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换上专用工作服之后,进入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厂房高度达74米,内部的11层隔板其实是由金属框架组成的工作平台,隔而不分,上下可视。每个隔层中央因火箭箭体周长大小而设有一个圆孔,对火箭形成“合围之势”。完成星箭组装和测试之后,这些隔层都会“放手”松开火箭箭体。运载火箭高58.3米,分为两级,4个助推器是火箭一级箭体的组成部分。
  火箭和卫星在这里呈垂直姿态完成总装和测试,厂房由此而名。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顶天立地”、号称“亚洲第一门”的大门紧闭,唯有星箭组合体向发射塔转运时才会打开。据了解,这扇门高74米,上宽14米,下宽25.6米,重350多吨。
  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相连的建筑群内,专门为“天一”设立了发射指挥大厅,记者走进指挥大厅后发现,整个大厅采用全新的测试系统,百余台电脑整齐摆放,一部部话筒虚位以待,“天一”的发射消息将从这里传遍全国。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以西,有一座独立的红白相间的两层建筑,这就是飞船总装测试厂房。该厂房主要完成飞船和卫星的检查、测试、装备、运载等工作,建筑面积12469平方米。总装测试大厅长72米,宽24米,可同时完成两艘飞船的测试、总装任务,由原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第六工程局承建,1995年开工,1998年明建成投入使用。
  不远处的发射塔架正在积蓄能量,等待“天一”和“神八”的光顾,由此拉开建立中国空间站的序幕。
  乘坐电梯登上96米的发射塔架,人们由衷赞叹这座荒漠中的“航天大厦”的雄伟与精密。塔底的双向导流槽周围设有608个高压喷水龙头,在火箭点火前6秒喷水,为火箭降温。发射塔顶设有重型吊车,发射前用来稳定星箭组合体的塔臂和摆杆从下而上分层而设,左右对应。塔顶设有避雷针,塔内装置多具有防爆功能,即使是最简单的用电插座也有防爆功能。
  发射塔内装有防爆电梯和航天员逃逸塔,航天员乘坐防爆电梯到达第9层,进入风淋室进行吹尘处理后进入舱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通过逃逸塔内的滑梯逃离到安全地区。
  站在发射塔架顶部俯瞰,整个航天城、发射场和周边的场站尽收眼底。发射场大门前方的绿地上,晃动着十几个割草者的身影。十几年前,这里的绿色和建筑物一样,还只是星星点点状分布,是这里的官兵和民众用汗水浇灌、培植了片片草地,打造出生机勃勃的航天城,让中国航天在—片新绿中熠熠生辉。
  站在塔架上,我只想拥抱蓝天,这里,就是通天之路呀!
  谨慎与严密
  吃过早饭,去发射场转了一圈,今天已经开始联合演练了,“天一”的发射越来越近。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紧张而有序。
  原定8月30日发射“天一”,因8月18日的一场意外已经延迟了一次。8月18日17时2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员准时下达点火口令,长征二号丙火箭托举着“实践十一号04星”冉冉升空。4分钟后,正当人们准备欢庆发射成功时,指挥大厅内的显示屏上,却突然出现了二级火箭滚动的画面。随后,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31年来首次失利。
  卫星发射失利无疑给“天一”的发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时,“天一”已经在发射场完成了各项前期测试和推进剂加注,进入不可逆状态。虽然发射“天一”的“长征2F”火箭和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卫星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不是同一个型号,但同属于长征火箭系列,为确保“天一”发射无安全隐患,在“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的原因未彻底查清之前,“天一”任务暂停。
  9月2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一次全区综合发射演练,“天一”星箭组合体六大系统的功能测试全部完成,发射场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大系统功能正常,“天一”任务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具备发射条件。
  全区综合发射演练是每次发射前必不可少的环节。自“天一”星箭组合体20日顺利转运至发射塔之后,发射场开始对“天一”星箭组合体进行各个系统的功能测试和各个对接口的检查测试,并进行综合发射演练。与此同时,燃料加注准备工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24日至25日,燃料加注设备与运载火箭进行对接,技术人员对全系统对接口的气密性进行了全面检查。但正常并不意味着就能发射。能否发射还需要天气等一系列的决定因素。
  同样在26日,运输发射“神八”火箭的专列在下午到达东风航天城,在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得到消息之后,我悄悄来到东风火车站。傍晚6时许,位于东风航天城北端的火车站,往日宁静的站前广场上停放了多辆大小车辆。“神八”能否顺利飞天并与“天一”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火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火箭专列的保卫更加严密。
  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中将及近百名航天技术专家和科研技术人员来到站台上,等待着专列的到来。“敬礼!”18时13分,一声刚劲有力的声音划破安静的天空,刚刚沉寂了几分钟的威风锣鼓队也几乎在同时奏响乐声,远处传来火车汽笛的低鸣,运载着“神八”火箭的专列徐徐驶入东风航天城火车站……
  “天一”整装待发,“神八”亦步亦趋,紧锣密鼓的发射节奏,再一次表明了交会对接的重要性。
  按照惯例,发射前3天,航天城的戒备将会升级,通往基地的营运性大巴停运,对进航天城来客的检查越来越严格。一家媒体3次尝试进入航天城都告失败。朋友说,现在是出去容易进来难。
  在东风航天城内车站看到贴出的告示,未来3天,往来航天城与酒泉等地的班车调整。不但班车数量减少,而且只准出,不准进。与此同时,航天城内部也加紧了对外来人员的清理,不少“无证”记者被清出。另外,从27日起,城内绝大部分宾馆及招待所不再对外营业。
  在酒泉金塔县航天镇,从9月25日起,当地公安民警和交警就设立哨卡,严格检查过往车辆。这是由酒泉通往东风航天城和额济纳旗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地方公安民警为“天一”顺利发射设立的第一道关卡。同时,东风航天城也加大了巡查力度。通往航天城的哨卡更是严格盘查,不放过一个可疑人员进入航天城。紧张的气氛,处处流溢“大战”之前的神秘。通过这样的安保措施,通往航天城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明显减少。
  9月26日、27日,“神八”、长征2F运载火箭在发射场接受“体检”,由运输状态转为测试状态,为进入总装测试进行准备。
  进入发射
  29日,秋高气爽,天蓝云淡。发射前,来自发射场气象部门的消息称,当日的发射场天气状况良好,风力小,能见度也很好,风力在40米/秒至50米/秒之间,小于发射最低风力限度70米/秒,当晚的气温在13摄氏度到15摄氏度之间。“空间天气相对平静,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能圆满发射成功”,发射场负责人信心十足。
  当日下午,矗立在发射场的发射塔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然壮观,“天一”器箭组合体被发射塔紧紧地裹挟着,看不见芳容。
  从28日下午开始,发射场对“天一”运载火箭加注了300多吨的四氧化氮,一种能与燃料发生反应的氧化剂和150多吨的偏二甲肼助推燃料,发射进入不可逆状态,技术人员对各个系统继续进行细致的检查。
  在燃料加注之前,我采访了一位加注燃料的老兵。他说,发射“天一”的火箭将加注共计450多吨燃料。450吨是个什么概念?发射场副总设计师郑永煌说,450吨燃料装在12个储藏箱里,每个储藏箱都相当于一个标间大小。他打比方说,相当于20米乘25米的游泳池储满了燃料。
  加注至少需要6个小时。
  中午11时刚过,距发射时间还有10个小时,零号指挥员王军就进入发射指挥大厅。因是首次担任目标飞行器的“零号”,加之任务所需,以往发射都是前8小时进场,这次他在前10小时就进场准备了。
  随后,发射场各岗位的技术人员进场,分赴各自的操作岗位。
  随着“零号”指挥员的口令,在发射塔架上,280多名技术人员在13层活动平台上仔细地检查着各系统的功能。
  下午6时许,我们按照事先的安排,陆续到达发射场区。这里是最佳的观察位置,就在总装厂房旁边,距离发射架1.5公里。
  夕阳落下,天气渐冷。天公作美,不仅利于卫星发射,也便于观众远距离观看发射场景。发射塔架在周围4个巨型灯塔上装设的大功率照明灯的照射下,发射场灯火通明,在3公里以外的地方都可以清楚地看见发射塔架和“天一”器箭组合体。
  在进入航天城的最后一道检查站旁边的戈壁滩上,有关部门早就平整并硬化了一块数千平方米的观看场地,数百名游客在当日下午就已经在这里静候了。这里距离发射塔架有3公里远,但由于视野开阔,天清气爽,可以清楚地看见发射塔上下的一些变化。零号指挥员的指挥口令清晰地传来,让在场的游客兴奋不已。
  20时许,发射塔架上工作的第一批技术人员撤出;20H~30分左右,第二批人员撤离。
  20时46分,发射场传来零号指挥员“30分钟准备”的口令,发射塔上的回转平台依次打开,“天一”从包裹中露出芳容,顶部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引得观众和发射场的工作人员振臂高呼。
  在距离发射只有7分钟的时候,零号指挥员宣布“天一”的发射时间定在“21时16分”——这是我经历的航天发射中一次最别致的发射时间。
  3、2、点火,21时16分整,随着零号指挥员清晰的口令声,橘红色的火光和滚滚浓烟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雷鸣般的轰鸣声响彻夜空。“天宫一号”拖着20多米长的烈焰,在长征2F运载火箭的托载下冉冉升起,向着内蒙古草原的方向飞入苍穹,像一颗耀眼的星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外,但兴奋的观众久久不肯离去。
  扩音器里传来发射成功的消息。我长出一口气,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