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诸国不同病症问诊
2011-12-29江时学
人民论坛 2011年21期
评述由头
蔓延近一年的欧债危机出现加深趋势,欧元区政府债务危机从希腊等小国蔓延到号称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国际资本市场转为“资本和黄金市场双双坐过山车”,由此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令国际资本市场一蹶不振。
身为欧盟“老大”的法国与德国的分歧已经撼动了整个欧盟。IMF提出的紧缩法案更激起了为债务危机买单的希腊民众的愤怒。10月下旬紧急召开的欧盟峰会令欧债危机呈现峰回路转之势。欧洲相关国家领导人终于就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协议。欧洲诸国的纷纷沦陷是否能被笼而统之地解释和应对?谁会成为下一个沦陷者?新的救市“处方”能否药到病除?
为什么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这样讽刺欧洲国家缺乏团结性、各自为政和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如果我要与欧洲国家领导人谈谈,我该打哪一个电话号码?”
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爱尔兰和葡萄牙先后陷入危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济形势也岌岌可危,无怪乎欧洲债务危机的走向已成为各国媒体最关心的热点新闻之一。
发展中国家的危机(如墨西哥的1982年债务危机、墨西哥的1994年金融危机、东亚的1997年金融危机、巴西的1999年金融危机和阿根廷的2001年金融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基本上得到解决了。而希腊债务危机已近2年,却还见不到“隧道尽头的光线”。
其实,希腊债务危机之初,问题的严重性是有限的。如果当初欧盟立即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事态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越来越多的人批评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盟的“老大”在应对希腊债务危机时的不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德国和法国不向希腊等国提供更多、更及时的援助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与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德国、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民众都认为,想当初,希腊人在政府的高福利政策下寅吃卯粮,过着舒适的生活,通过做假账进入欧元区。如今遇到了债务危机,却让勤俭节约、辛勤劳动的其他国家的人民来为希腊偿还巨额债务。这样的“道德风险”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默克尔和萨科齐等政治家当然不会无视选民的意见。事态严重至此,默克尔和萨科齐等欧洲国家领导人终于表示,欧盟将齐心协力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尽快解决欧洲债务危机。
高声求救的欧洲国家遇到的危机不尽相同
应该指出的是,高声求救的欧洲国家遇到的危机或问题不尽相同。换言之,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概念。在严格意义上,只有希腊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债务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希腊政府长期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大手大脚地花钱,使财政赤字得不到控制。其次,公务员队伍庞大。在希腊全国的1070万人口中,公务员却有42万之多,这一比重在欧盟成员国中是很高的。而且,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早已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第三,希腊社会不同阶层享受的种种优厚的社会福利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而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第四,庞大的公共部门效率低下,许多国有企业亏损累累。第五,加入欧盟后,希腊的工资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上涨,高出其他欧盟成员国工资涨幅的一倍,但希腊的劳动生产率却未见相应的增长。其结果是,面对严厉的国际竞争,希腊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仅为3.8%,仅相当于其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长率的一半。
爱尔兰的危机是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6年,爱尔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居首位,甚至高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当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向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发放信贷的银行陷入了困境。为防止银行体系崩溃,政府被迫耗费巨资向其注资。银行体系被保住了,但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最终只能向欧盟和IMF提出纾困要求。
葡萄牙的经济问题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加入了欧共体。这不仅扩大了葡萄牙的国际市场,而且还提升了它对外资的吸引力。然而,美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也伴随着一些隐患。首先,政府开始不计后果地实施赤字财政政策。除增加社会福利以外,政府还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兴建地铁、高速公路和港口。民众百姓则为改善生活而竞相举借大量银行信贷。其次,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仍然以纺织、制鞋和酿酒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得不到改变,高科技产业微乎其微。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并未使大量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外国产品的竞争。2004年欧盟东扩后,欧盟的新成员国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场所,葡萄牙的优势日益消失。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极大地恶化了葡萄牙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等国的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庞大的财政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关注,莫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这些国际评级机构多次调低这些国家的信用等级,使其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融资成本不断上升。2011年4月6日,葡萄牙终于向欧盟和IMF提出纾困的要求。
西班牙的经济问题也与房地产泡沫破裂有关。据统计,在1999年到2007年期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2/3都发生在西班牙。因此,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除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外,西班牙经济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力疲软、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但是,西班牙的债务负担不重,因此西班牙尚未陷入严格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尽管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意大利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国际竞争力得不到提高。自1999年欧元问世以来,工资的上升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使意大利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价格上涨了50%。这使得意大利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其次,债务负担沉重。据估计,意大利的债务总额高达1.9万亿欧元,相当于GDP的120%,在世界上位居第三。第三,劳动生产率无法快速提高。在世界经济论坛计算的各国竞争力排行榜中,意大利名列第48位,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巴多斯。但是意大利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银行体系较为稳健,财政赤字不大,因此,意大利尚未爆发债务危机。
救市“处方”能否药到病除
面对希腊等国的危机,欧盟和IMF给出的“处方”是“勒紧裤腰带”,大力紧缩政府开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除了在公共部门实施裁员、减薪或私有化以外,还要在全社会削减社会福利、增加税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要求纾困的时间各不相同,而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同意给予援助时都要求受援国压缩财政开支和增加财政收入。
但这种反危机措施的副作用不容小觑。在一定意义上,摆脱危机的有效手段和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实现经济复苏。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增加投资,扩大消费,推动出口。而欧盟和IMF的“处方”是“勒紧裤腰带”,这样的反危机措施显然不能造就实现经济复苏的“三驾马车”。
令人遗憾的是,“勒紧裤腰带”之类的反危机措施使希腊等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没有外部救助,这些国家难以走出困境;要得到这些救助,它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财政赤字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紧缩导致经济增长毫无动力而言,社会冲突也愈益严重;经济得不到复苏,就只能继续依赖外部救助。
2011年10月27日,欧盟峰会就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达成协议。这一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希腊债务减记50%、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扩容、对欧洲银行业资本重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通过的最有力的方案,欧洲债务危机有望出现转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责编/肖楠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