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秋后算账
2011-12-29朱伟一
中国周刊 2011年6期
“即便你看得懂诗歌的字句,并不等于你能够读懂诗意。”在2011年3月22日的判决中,德国的诗意法官对德意志银行提出了诗意批判,意思是德意志银行表面上向其客户介绍了产品,但事实上客户仍然是不得要领。
问题出在德意志银行推销的金融产品。该金融产品的实质是赌:如果两年期欧元债券与十年期欧元债券的利差增加,则投资者赢;如果利差缩小,则德意志银行赢,而且投资者的损失迅速攀升,从理论上说没有限制。客户购入金融产品后赔了钱,便一口咬定自己当初看不懂关于产品的合同,是上当受骗,就闹意见,吵着要德意志银行赔钱。德意志银行针锋相对,不肯退让。遇到纠纷,投资银行大多是不肯退让,遇到中、小客户就更加不肯退让,除非投资者是在中国法院起诉。中国法院的特有审判程序以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还是让国际投资银行有所顾虑的。
金融产品案中,德意志银行一审、二审中皆胜,但挨了德国最高法院当头一棒。德国最高法院还认定:在交易中德意志银行有利害冲突:既向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又向客户出售金融产品。但这是资本市场中的固有问题,并非德意志银行一家特有的问题,其他投资银行也有此问题,仅拿德意志银行开刀有失公允。所以,法官还是要拿金融产品说事,非说德意志银行的金融产品迷雾重重,客户难识其面目。
原告自称上当受骗,但原告并非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而是一家小规模的造纸厂,也算得上是一家机构投资者。长期以来,对于机构投资者的保护要远弱于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理由是机构投资者是成熟投资者,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膘厚,扛得住较大的亏损。但金融危机表明,问题恰恰就出在机构投资者的身上。为利益所驱,机构投资者管理人员或监守自盗,或与投资银行沆瀣一气,鱼肉个人投资者,鱼肉其他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五花八门,除退休基金之外,还有大学的赠款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投资银行本身等。现在有人提出,机构投资者也要分门别类,机构投资者中也有弱势投资者,退休基金便是一例。其实,退休基金并非真的弱势,退休基金管理人员也并非不成熟——退休基金财大气粗,完全可以高价聘请理财“高手”为其出谋划策。但退休基金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关系到社会和谐和安定团结,法院和法官轻易不愿判退休基金败诉。这样一来,投资银行就要多加小心,要把退休基金当作高压线。
全球金融危机中,德意志银行是胜出的金融机构,还被某些人吹捧为学习的榜样。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美林和贝尔斯登的被收购,德意志银行的相对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从乙级队升到了甲级队。德意志银行的高层领导沾沾自喜,顾盼自雄,却不想挨了德国最高法院的一记耳光。但德国大法官们还是点到为止,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德国最高法院所判罚金很少,只有541,074欧元(合768,942美元)。
但76万多美元的罚款对德意志银行来说是九牛一毛,绝对没有伤筋动骨的作用。德意志银行的年度报告中根本就没有提及该诉讼。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甚至没有公开对此案发表评论。德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并没有真正触动德意志银行高管们的灵魂。
但未容德意志银行高管们高兴得太久,美国司法部对德意志银行提出民事起诉。美国那边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美国人下手很重。索赔10亿美元。美国检察官称,德意志银行旗下的MortgageIT骗取了抵押担保,“Mortgage IT提供虚假证明,谎称自己履行了(美国)法规所要求的尽职调查,”得以为违规的抵押贷款提供担保。2007年1月,德意志银行以4.29亿美元购入Mortgage IT,不到一年后又将其关闭。
美国政府是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的。比如,高盛也被起诉,但交了5亿美元的罚金了事,高盛拒不认错,具体说是既不否认有错,也不承认有错。对德意志银行却要罚10亿美元。整肃高盛是由证券监管机构证交会出面,而起诉德意志银行是由司法部出面。美国的司法部长兼任美国的总检察官,代表美国政府起诉或应诉。美国司法部对德意志银行进行民事起诉,但毕竟也动用了国家专政机器,动用了美国执法机构中的精锐。司法部的律师大多身手不凡,相当于美国政府律师中的海豹突击队员,而证交会的律师只相当于普通正规部队的军人。
美国的诉讼程序启动比较慢,从快、从严、从重难度比较大。金融危机之后也是这样。尽管公司高管大多安然无恙,公司本身多少要出些罚款,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损失最后还是要由股东承担。资本市场出了问题,美国也搞秋后算账,但总的来说,对金融巨子们是很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