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恐须跳出怪圈
2011-12-29傅小强
中国周刊 2011年6期
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好比“沙中加水”,只会令沙堆愈来愈重,激化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矛盾,挑起文明冲突。
“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200多年前雍正皇帝给年羹尧奏折上的这句朱批,对今天的美国来说正合时宜。美国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拉登,虽然取得了对“基地”组织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但若不从清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上入手,美国要想守住胜果和巩固胜果,谈何容易。
从国际政治的范畴和从恐怖实例分析来看,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的确主要是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由宗教极端主义引发的恐怖活动则是为所谓的信仰而战,目前表现得比较突出的是伊斯兰极端主义,拉登手下的“基地”组织就是如此。纵观“基地”组织网络目前在国际上的活动区域,马格里布、索马里、也门等地,绝大部分均为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尖锐的地区,而且大都贫穷落后。美国对此应该反思,“基地”组织的崛起壮大和拉登一呼百应,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阿拉伯抗苏老战士始乱终弃的因果报应。如果当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后拿出精力和物力来处理遗留问题,断不会有今天的局面。解决恐怖主义根源问题的钥匙就掌握在美国手中。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到处示威,其他国家却拿美国没有办法。但是,美国的种种行为会使它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历史学家霍华德·齐恩教授在“9·11”事件后接受采访时就认为,美国政府犯下的大错就是未能采取措施清除那些可能刺激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的因素,美国想控制石油和世界,却对中东的失业青年袖手旁观,对非洲的贫困冷漠,每年用于帮助世界解决贫困问题的资金还不到美国GDP的千分之一。
拉登死后,奥巴马又继前年开罗讲话后正式回应中东北非动乱,声称要进一步推动中东政治变革和民主运动,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然而,美国如果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设身处地从伊斯兰国家的角度想问题,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还会激化,恐怖主义仍然会有滋生蔓延。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是为确保其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保持对海湾地区石油的控制,保持海湾通道的航行自由,不允许海湾地区出现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势力存在,推行霸道的中东政策: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以削弱伊朗;在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军事最强大的国家且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又联合盟国发动“沙漠风暴”行动,重创伊拉克,并对其实施了旷日持久的制裁;在2003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进军伊拉克后,又将遏制伊朗提上议程。美国的中东政策长期偏袒以色列,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强烈不满,导致对美国的极大仇视。因此,美国会成为恐怖主义的众矢之的,而中东又成为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最多的地区,恐怕得从美国身上找问题。
也许,除去民族、种族、宗教等矛盾之外,恐怖主义还有人性方面的根源,“全球化”是可以笼统将其他恐怖主义根源归结起来的提法。全球化在世界各国造成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新的现代性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与期待的同时,急促的现代化又加剧了变化过程的不稳定和各种失落感。在中东北非动乱国家,各国制度与法律还没有能力解决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问题,这种不稳定和失序便酿成不满甚至动乱。在全球化中受益较多的国家,理应同时为清除恐怖主义根源贡献更多的力量。
用阿拉伯谚语来说,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好比“沙中加水”,只会令沙堆愈来愈重,激化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矛盾,挑起文明冲突,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问题。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留下的两个烂摊子,如果在拉登死后不收拾妥当,不解决这些地区的民族、宗教和种族问题就甩手而去,势必导致新一轮的因果循环。
拉登虽死,恐怖主义生成的土壤却远未铲除,国际恐怖势力仍然在膨胀,活动地域由欧美向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蔓延,拉登死后的恐怖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如果不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这种以暴易暴方式所取得的反恐成就难以持久,美国也很难走出“越反越恐”的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