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在的生活”
2011-12-29
中国周刊 2011年6期
站在云霄飞车前时,九岁的任宁害怕得无论如何也迈不开步子。
“如果你不试试看,我就当众骂你!”任宁的妈妈站在她身后反问,“别的孩子可以上车,你难道就不如别人吗?”
二十年后,当她回忆起这一幕时,早已没有恐惧,转而是对妈妈的感激。她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母亲常对她说一句话,“如果你不比别人有优势的话,就会被时代忽略。被时代忽略的话,也就没有幸福可言。”
“今后一定要是优秀的人”
任宁妈妈是包头一家国企的会计,从任宁五岁时开始,对她“下血本”栽培。
“反正你今后一定要是优秀的人。”妈妈常提醒她。
在妈妈的督促下,任宁学过钢琴、跳舞、画画、唱歌、游泳。其中钢琴学的时间最长,十年。暑假,为了检查任宁是否在家用功弹琴,妈妈常常利用工作之便回家来突袭检查。“我就竖着耳朵听着楼道里的脚步声,一边看小人书,一边准备冲过去摆好弹琴的样子。”
课余爱好当专长拼命地培养,对女儿的学习成绩,任宁妈妈更上心。她给任宁的学习成绩规划了具体的“指标”。“初中要求年级排名前五十,班级排名前十。”高中时代,为了更接近妈妈的指标,任宁被五个家庭老师轮流指导,从周一到周日,没有半天休息的时间。
成绩要是不好,一顿痛斥和罚站是免不了的。一次,钢琴老师和学校的试卷同时汇报了任宁“很不顺眼”的成绩,妈妈气得发抖,抬手打了任宁。“你再这样下去,以后就扫大街去吧。”
任宁当时不解,书上的那个劳模,掏粪工时传祥不是还和总理握过手吗?为什么妈妈总是拿扫大街的职业来吓她呢?
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们小时候家里都很穷,没有差别。现在不同了。你有钢琴、课外书,你同班的同学们都有吗?有个好工作,过好日子,这是最实在的生活。”
为了实在的生活
妈妈对任宁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实验性质的”。她并非从她的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甚至“背叛”了一部分她父母教给她的东西。
“听组织的安排。”这是她父母常跟她这么说。没错,她成长的年代,人们大多穿着颜色单调的外套,背着相同的句子。人人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一切都好像被安排好了。但是她却有点不甘心,她想考大学,在1966到1976年间,这个梦想很幻灭。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仿佛一夜之间,任宁妈妈开始明显感觉,周围的差距大了。很多人“用羡慕的口吻谈起物质”。从沿海城市出差回来的同事说,那边有跑外贸的朋友,捎来进口的电视机好得不得了,也贵得不得了。“人们以前谈起钱来,遮遮掩掩,只觉得俗气。但九十年代,有钱人被羡慕了。”
也就是那时开始,改革开放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成为勇敢者做梦的基石。任宁的妈妈又捡起了她为完成的梦想,念书。在工作之余,别人休息的时候,她把复习知识点写成小纸条,贴的全家到处都是,随时记忆。天天看书到深夜。凭着这股拼劲,她拿到了两个文凭,在工作上更进一步。
任宁妈妈常痛说自己的“革命家史”,不断告诉女儿,“第一,你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更优秀,第二,你只有更优秀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渐渐长大的任宁开始理解妈妈。“毕竟,书中的大道理是虚无的,妈妈的经验是实在的。”
房子、车子和一份广东省某事业单位的工作。2008年,在英国念完研究生后回国两年,任宁拥有了悠闲而又有品质的生活。“妈妈对此很欣慰。”她说。
对自己的孩子,任宁会选择母亲的教育方式吗?
“当然,”任宁说:“现实很残酷,中国人太多。如果你不比别人有优势的话,很容易被时代忽略,哪里还有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