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船王亨利•凯撒
2011-12-29龚小夏
中国周刊 2011年12期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到一年,1942年11月12日,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船坞举行了一次远洋巨轮下水仪式。这艘名为“Robert E. Peary”的万吨运输轮船从11月8日开始建造,从开始到完成一共花了四天零十五个半小时。在这以前,建造同类船只最短的纪录是十天。这艘船因此而成为二次大战中最著名的“自由轮”(Liberty ship)。负责建造的船厂的主人就是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亨利•凯撒。
在横跨大洋的交往中,轮船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而在二战期间,海运能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对于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如此。战争在欧洲打响后,德军在欧洲所向披靡,打垮了大多数国家,包括强大的宿敌法国,只剩下英国这个顽强的对手。在对英国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的同时,希特勒拿出了撒手锏,以潜艇战来打击英伦三岛的海上运输线。仅仅在1941年上半年,德国潜艇就击沉了756艘前往英国的商船,另外还损伤了1450艘。美国当时还没有参战,但是决心让美国扮演“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罗斯福总统已经通过《租借法案》给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与物资。德国潜艇的攻击,使得英美两国造船厂的生产能力只能补充一半的损失。如何加快造船的速度,是以成为战争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
罗斯福决定求助于美国人民。1941年5月27日,他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并向人民公布了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的数目。7月18日,国会通过了为商船武装护航的决议。同时,总统找来了造船工业的领袖,希望他们能够加快造船的速度。罗斯福的私人朋友亨利•凯撒也在其中。
还在战争风云开始逼近欧洲的时候,美国政府就看到海运业的重要。1936年,国会通过了《商业海运法案》,每年由政府资助建造50艘海轮。如果战争爆发,海军就能使用这些船只。1939年二战爆发后,造船的速度增加了三倍,达到200艘。英国政府通过《租借法案》购买了60艘(美国后来豁免了这些债务)。凯撒船厂是十二家承包商之一。1941年9月27日,有14艘新船同时下水,罗斯福总统亲自为第一艘船剪彩,政府将那天宣布为“自由航运日”(Liberty Fleet Day)。从此,这个计划中建造的船只被称作“自由轮”。
当时美国的民用工业纷纷开始转向军工生产。最成功的厂家之一是福特汽车转为大批制造飞机。凯撒想到,可以借助汽车生产线的方式来生产巨轮。可是大型的轮船与小型的汽车毕竟不是一回事,谁也不可能在生产线上装配轮船。当时的轮船各个部位绝大多是用铆钉来连接的。在船身建好之后一个个部件来安装,无论如何也需要耗费数个月的时间。
凯撒和他的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用焊接的方式来取代铆钉。也就是说,巨轮的各个部分可以分散在工厂中生产,之后再集中到船坞去安装。每个工厂只专门生产船只的一个部分,以保证质量和速度。
当时从技术上反对这样做的人不少,他们质疑焊接的船只是否有足够的承受力。后来证明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虽然大多数这样造出来的船经受了海洋的考验,但是也有少数船只上的焊接出现裂缝,甚至还出现过整条船裂为两半的事件。
无论如何,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大大地缩短了造船的时间。一年多之后,凯撒的加利福尼亚造船厂创下了四天零十五个半小时造成一艘万吨巨轮的奇迹。而各个部件分别制造之后再焊接的技术也从此取代了铆钉成为造大船的主要手段。
据说,当纳粹的德国的潜艇部队司令(后来成为海军总司令)卡尔•邓尼茨从报纸上看到凯撒造船纪录的报道之后长叹道:“看来,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要失败了。”不过,邓尼茨却从来没有将这条消息转告给希特勒,因为纳粹元首实在不喜欢听坏消息。
“自由轮”让亨利•凯撒的名字成为美国工业力量的象征。他对美国军事工业贡献如此之大,以至于罗斯福总统在1944年竞选连任的时候还曾经考虑过提名他作为副总统候选人。
在建造“自由轮”的过程中,凯撒给美国带来了另外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战争爆发之后,工厂的工人大量被征召入伍,凯撒的船厂和其他工业部门一样出现了劳工荒。于是,大批妇女走出家庭,走上了生产线。凯撒的船厂中的“焊工文迪”(Wendy the Welder)成为战时美国家喻户晓的形象。工厂专门为女工的子弟开办了托儿所、学校,并且设立医疗保健制度。在这个基础上,亨利•凯撒创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行业:医疗保险管理集团(HMO)。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